聂小娟副主任医师 山东省立医院 皮肤科
艾滋病主要通过性接触传播、血液传播和母婴传播三种途径传染,具体包括无保护性行为、共用注射器、输血或器官移植感染以及妊娠分娩哺乳过程中的垂直传播。
未使用安全套的阴道交、肛交或口交均可造成病毒传播。精液、阴道分泌物中的HIV病毒通过黏膜破损处进入人体,男男性行为者因直肠黏膜更脆弱而风险较高。正确使用合格安全套可降低90%以上感染风险。
共用注射器吸毒是主要传播方式,病毒通过污染的针头直接进入血液循环。非法采供血、使用未经严格筛查的血液制品,以及纹身、穿耳等器械消毒不彻底的操作也存在传播风险。医疗机构现已全面推行一次性医疗器械。
感染孕妇在妊娠期经胎盘、分娩时经产道分泌物、产后经母乳喂养均可传染给胎儿。未采取干预措施时传播率可达30%,通过规范服用抗病毒药物、选择剖宫产和人工喂养可降至2%以下。
医务人员被污染的针具刺伤或黏膜接触感染者体液时可能发生感染。暴露后2小时内启动阻断药物治疗可降低80%感染风险,需连续服用28天并定期检测。
深吻伴有口腔溃疡出血、共用剃须刀等可能造成微量血液接触传播。日常接触如共用餐具、拥抱、游泳等不会传播,蚊虫叮咬亦无传播案例。
预防艾滋病需建立安全性行为观念,避免共用注射器具,婚前孕前主动进行HIV检测。暴露后72小时内可使用替诺福韦+恩曲他滨+多替拉韦等组合药物进行阻断。感染者规范治疗可使病毒载量降至检测不到水平,基本消除传播风险。日常接触中无需过度恐慌,应消除对感染者的歧视,共同营造科学防治的社会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