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乃文副主任医师 山东省立医院 风湿免疫科
面部过敏可通过注射药物治疗,常用方式包括糖皮质激素注射如地塞米松、抗组胺药物注射如苯海拉明以及免疫调节剂如复方甘草酸苷。是否选择注射治疗需根据过敏严重程度、药物敏感性以及是否合并全身症状综合判断。
适用于急性严重过敏反应,如血管性水肿或过敏性休克。地塞米松等糖皮质激素能快速抑制免疫反应,但需注意短期使用原则,避免引发血糖升高、电解质紊乱等副作用。注射前需评估患者有无糖尿病、消化道溃疡等禁忌证。
针对荨麻疹等I型过敏反应,苯海拉明等第一代抗组胺药可通过肌肉注射迅速缓解瘙痒和红肿。可能出现嗜睡、口干等不良反应,驾驶员及高空作业者需慎用。第二代口服抗组胺药物如氯雷他定通常作为优先选择。
复方甘草酸苷等注射剂适用于反复发作的慢性过敏,通过调节Th1/Th2细胞平衡发挥作用。需连续治疗2-4周,可能出现低钾血症等不良反应,用药期间需监测血压和血钾水平。
当出现喉头水肿、支气管痉挛等全身过敏反应时,肾上腺素注射是首选抢救措施。这种情况需立即就医,自行注射存在严重心律失常风险,非专业人员不应操作。
注射治疗常需配合外用钙调磷酸酶抑制剂如他克莫司软膏和口服白三烯受体拮抗剂如孟鲁司特。顽固性病例可能需进行过敏原特异性免疫治疗,整个疗程需3-5年。
面部过敏期间建议使用pH5.5弱酸性洁面产品,避免摩擦和高温刺激。饮食上增加富含Omega-3脂肪酸的深海鱼类,减少组胺含量高的发酵食品摄入。外出时选择物理防晒剂,优先选用含氧化锌成分的防晒霜。保持环境湿度在40%-60%,定期清洗空调滤网和寝具。症状持续超过72小时或出现发热等感染征象时,需及时进行血常规和IgE检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