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瑞英主任医师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 小儿内科
新生儿鼻子呼哧呼哧响多由生理性因素引起,主要有鼻腔狭窄、鼻分泌物堵塞、环境干燥、暂时性喉软骨软化、体位性鼻塞五种常见原因。
新生儿鼻道仅约3毫米宽,黏膜血管丰富且敏感,冷空气或轻微刺激即可引发黏膜肿胀。表现为间歇性鼻塞声,尤其在吃奶时明显,通常无其他不适。可用生理盐水滴鼻软化分泌物,保持室内湿度50%-60%,避免棉签直接清理鼻腔。
新生儿每日分泌约100毫升鼻腔黏液,干燥后易形成痂块。常见于晨起或空调房内,伴随单侧鼻孔通气不畅。建议用温热毛巾敷鼻梁,或使用婴儿专用吸鼻器辅助清理,禁用成人鼻吸工具以防损伤鼻黏膜。
湿度低于40%时,鼻腔纤毛运动减弱导致黏液滞留。特征为鼻腔内可见丝状分泌物,呼吸声呈周期性加重。可在卧室放置加湿器,或悬挂湿毛巾增加湿度,同时避免直吹空调风。
约30%新生儿存在会厌软骨发育不成熟,表现为平卧时喉部发出类似鼻塞的震颤音,抬头或竖抱时减轻。属于自限性现象,多数在6个月龄前自行缓解,需与先天性喉喘鸣鉴别。
长期仰卧使鼻腔静脉回流受阻,引发黏膜充血。常见于喂奶后立即平躺时,伴随张口呼吸。建议喂奶后竖抱15分钟,睡眠时采用15度斜坡垫,定期变换头部朝向。
日常护理需保持室内空气流通,每日开窗通风2次,避免接触粉尘、香水等刺激物。哺乳期母亲可适当增加维生素A、D摄入,促进宝宝呼吸道黏膜修复。若出现持续呼吸困难、嘴唇发绀、拒奶或发热,需及时排除新生儿肺炎、先天性鼻后孔闭锁等病理因素。观察呼吸频率是否超过60次/分钟,必要时使用婴儿专用生理海水喷雾维持鼻腔湿润,但避免过度清理刺激黏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