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盼盼主任医师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 心血管内科
静脉血栓可能由血流缓慢、血管内皮损伤、血液高凝状态、遗传性凝血异常、长期制动等因素引起。
久坐久卧或心力衰竭导致静脉回流减慢,血液淤滞在血管内易形成血栓。长途旅行时建议每2小时活动下肢,卧床患者需进行踝泵运动促进血液循环。
外伤、手术或静脉穿刺可能破坏血管内膜,暴露胶原纤维激活凝血系统。骨科手术后需遵医嘱使用弹力袜,中心静脉置管患者应注意观察穿刺部位情况。
恶性肿瘤、妊娠或口服避孕药会升高凝血因子浓度。肿瘤患者进行化疗时需监测D-二聚体,孕妇建议穿着医用压力袜预防下肢静脉血栓。
抗凝血酶缺乏症、蛋白C/S缺陷等遗传疾病使凝血-抗凝机制失衡。有家族史者应进行血栓形成倾向筛查,阳性者需避免脱水等诱发因素。
瘫痪或重症监护患者因肌肉泵功能丧失,静脉瓣膜区血流形成涡流。ICU患者需采用间歇充气加压装置,脊髓损伤患者应定期进行被动关节活动。
预防静脉血栓需保持每日2000毫升饮水,乘坐飞机时做踝关节旋转运动,术后早期下床活动。饮食多选择深海鱼、纳豆等抗凝食物,控制红肉及油炸食品摄入。BMI超标者建议减重5%-10%,吸烟者必须戒烟。出现单侧肢体肿胀、皮温升高时需立即就医进行血管超声检查,确诊后需规范抗凝治疗3-6个月,期间定期监测凝血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