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莉主任医师 北京天坛医院 血液内科
血小板减少可能引发自发性出血、紫癜、贫血等疾病,严重时可导致颅内出血或消化道大出血。血小板减少相关疾病主要有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再生障碍性贫血、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弥散性血管内凝血、脾功能亢进。
由自身抗体破坏血小板引起,表现为皮肤瘀点、鼻出血或牙龈出血。治疗需采用糖皮质激素、免疫球蛋白冲击疗法,慢性患者可考虑脾切除术。
骨髓造血功能衰竭导致全血细胞减少,除血小板降低外常伴贫血和感染。造血干细胞移植是根治手段,免疫抑制剂环孢素联合抗胸腺细胞球蛋白为常用方案。
造血干细胞克隆性病变引发病态造血,血小板减少同时可见巨大畸形血小板。去甲基化药物地西他滨可改善造血,严重者需异基因移植。
微血管内广泛血栓形成消耗大量血小板,表现为多部位出血与器官功能衰竭。需积极治疗原发病,补充血小板及凝血因子,肝素抗凝适用于高凝期。
脾脏异常增大加速血小板破坏,多伴有白细胞减少和门脉高压。部分脾动脉栓塞可减轻症状,肝硬化患者需针对肝病进行治疗。
血小板减少患者应避免剧烈运动和外伤,使用软毛牙刷防止牙龈出血。饮食宜选择高铁食物如猪肝、菠菜,补充维生素C促进铁吸收。定期监测血常规,出现头痛、呕血等严重出血表现需立即就医。血小板低于20×10⁹/L时建议卧床休息,限制阿司匹林等影响血小板功能的药物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