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兴胜主任医师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 肿瘤内科
肺癌靶向治疗效果显著,尤其对特定基因突变患者。靶向治疗主要通过抑制肿瘤细胞生长信号通路发挥作用,常见有效药物包括吉非替尼、厄洛替尼、奥希替尼等。治疗效果受基因检测结果、药物选择、耐药性等因素影响。
靶向治疗需基于基因检测结果选择对应药物。EGFR突变阳性患者使用EGFR-TKI类药物有效率可达60%-80%,ALK融合基因阳性患者使用克唑替尼等药物客观缓解率约65%。未进行基因检测盲目用药可能导致治疗无效。
不同突变类型对应不同靶向药物。EGFR敏感突变首选三代TKI奥希替尼,ROS1重排可用恩曲替尼,MET扩增适用卡马替尼。药物选择错误会显著降低疗效,部分药物存在交叉耐药现象。
靶向治疗平均9-13个月可能出现耐药。EGFR-TKI获得性耐药中约50%为T790M突变,可换用三代TKI;MET扩增耐药可联合MET抑制剂。定期进行液体活检可早期发现耐药机制。
常见副作用包括皮疹76%、腹泻58%、甲沟炎37%等。轻度皮疹可外用抗生素软膏,严重腹泻需口服蒙脱石散。多数副作用可通过剂量调整或对症处理缓解,不影响继续治疗。
靶向药物联合抗血管生成药可延长无进展生存期。EGFR突变患者使用厄洛替尼联合贝伐珠单抗中位PFS达16.9个月。脑转移患者可配合局部放疗,骨转移需联合双膦酸盐治疗。
靶向治疗期间建议每日摄入足量优质蛋白如鱼虾、鸡胸肉维持营养状态,进行适度有氧运动如快走、太极拳增强心肺功能。注意避免葡萄柚等影响药物代谢的食物,治疗期间出现持续发热或呼吸困难需立即就医。定期复查胸部CT和肿瘤标志物,耐药后仍有化疗、免疫治疗等后续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