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兴胜主任医师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 肿瘤内科
肺癌靶向治疗耐药可通过更换靶向药物、联合化疗、免疫治疗、局部放疗和参与临床试验等方式应对。耐药机制主要与靶点基因二次突变、旁路信号激活、组织学转化等因素相关。
针对EGFR-TKI耐药患者,三代药物奥希替尼可抑制T790M突变;ALK阳性患者出现耐药后,可序贯使用阿来替尼或劳拉替尼。用药前需通过基因检测明确耐药机制,药物选择需结合突变类型和既往治疗史。
靶向药物与培美曲塞、顺铂等化疗药物联用可延缓耐药进展。化疗能清除部分耐药肿瘤克隆,尤其适用于广泛进展且无明确驱动基因的患者。联合方案需评估骨髓功能及脏器耐受性。
PD-1抑制剂如帕博利珠单抗可用于PD-L1高表达患者。靶向耐药后肿瘤微环境可能发生改变,免疫检查点抑制剂通过激活T细胞杀伤肿瘤。需注意超进展风险及免疫相关不良反应监测。
对寡进展病灶采用立体定向放疗可延长靶向药物使用时间。适用于骨转移或脑转移等局部症状控制,放疗联合全身治疗能延缓疾病系统性进展。需根据病灶位置选择伽马刀或调强放疗等技术。
针对MET扩增、HER2突变等罕见耐药机制,可尝试双特异性抗体或抗体偶联药物等新疗法。临床试验提供前沿治疗选择,需评估入组标准及潜在获益风险比。
出现耐药后建议每2-3个月复查胸部CT和肿瘤标志物,动态监测病情变化。饮食上增加优质蛋白摄入如鱼肉、豆制品,维持BMI在18.5-24之间。进行八段锦、呼吸操等低强度运动改善肺功能,避免呼吸道感染。心理疏导可减轻治疗压力,通过正念训练缓解焦虑情绪。耐药后治疗决策需多学科讨论,结合分子病理特征和患者体能状况制定个体化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