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爱国主任医师 中日友好医院 内分泌科
使用生长激素可能引发水肿、关节疼痛、血糖异常、甲状腺功能减退及增加肿瘤风险等危害。生长激素治疗需严格评估适应症,主要风险包括代谢紊乱、骨骼肌肉不适、内分泌失调、潜在致癌性及注射部位反应。
生长激素可能干扰糖代谢,导致胰岛素抵抗或血糖升高,尤其对糖尿病高危人群风险显著。临床监测需定期检测空腹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必要时联合内分泌科调整治疗方案。
约30%使用者会出现关节肿胀或腕管综合征,与生长激素促进软组织增生有关。儿童可能出现骨骺提前闭合,需通过骨龄监测和剂量调整控制风险。
长期使用可能抑制甲状腺素分泌,引发乏力、怕冷等症状。治疗期间每3-6个月需检查甲状腺功能,出现TSH升高时需补充左甲状腺素钠。
虽无直接致癌证据,但生长激素可能促进现有肿瘤生长。用药前需排查家族肿瘤史,治疗中定期进行肿瘤标志物筛查和影像学检查。
皮下注射可能引起局部红肿、脂肪萎缩或过敏反应。规范轮换注射部位、使用无菌技术可降低发生率,出现硬结需及时就医处理。
接受生长激素治疗期间应保持均衡饮食,重点补充优质蛋白质和钙质以支持骨骼发育,每日摄入量不少于1.2g/kg体重。适度进行游泳、跳绳等纵向运动有助于生长板刺激,但需避免过度负重训练。建立规律的睡眠节律,保证深度睡眠期生长激素自然分泌峰值。治疗全程需每3个月复查肝肾功能、骨密度及生长发育曲线,出现持续性头痛或视力变化需立即停药就诊。护理人员应掌握正确的注射角度和部位消毒方法,记录用药反应供医生评估调整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