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涛主任医师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 普外科
非结石性胆囊炎的病因主要有胆囊排空障碍、细菌感染、胆囊缺血、化学性刺激、免疫功能异常等。该病指无胆结石情况下发生的胆囊炎症,需通过影像学及实验室检查确诊。
胆囊收缩功能减弱或胆管梗阻会导致胆汁淤积。长期卧床、胃肠外营养、糖尿病等可能引发胆囊动力异常。胆汁滞留使胆囊壁受压缺血,同时浓缩胆汁中的胆盐刺激黏膜,诱发无菌性炎症反应。早期可通过促胆囊收缩药物改善,严重时需解除梗阻因素。
肠道细菌经门静脉或淋巴途径逆行感染胆囊,常见病原体包括大肠埃希菌、克雷伯菌等。多发于全身感染、艾滋病等免疫力低下人群。患者除右上腹痛外,可能出现发热、白细胞升高等全身炎症反应。需通过血培养及胆汁培养明确病原体,针对性使用抗生素治疗。
休克、心力衰竭等导致全身灌注不足时,胆囊动脉供血减少。严重烧伤、多发创伤患者易发生胆囊壁缺血坏死。这类患者腹痛症状常被原发病掩盖,CT可见胆囊壁增厚或积气。需积极纠正原发病,必要时行胆囊造瘘或切除术。
长期禁食状态下胆汁成分改变,高浓度胆盐直接损伤胆囊黏膜。全胃肠外营养患者因缺乏食物刺激,胆囊持续充盈易发生化学性炎症。表现为隐匿性右上腹不适,超声显示胆囊壁毛糙。逐步恢复经口饮食可促进胆汁循环,改善症状。
系统性红斑狼疮、结节性多动脉炎等自身免疫疾病可能累及胆囊血管。免疫复合物沉积引发血管炎,导致胆囊壁水肿坏死。这类患者多伴有其他器官损害,需使用糖皮质激素或免疫抑制剂控制原发病。胆囊病变严重时需手术干预。
非结石性胆囊炎患者应保持规律饮食,避免长期空腹。急性期需禁食减轻胆囊负担,恢复期逐步增加低脂饮食。监测体温及腹痛变化,出现持续发热、黄疸等症状及时就医。糖尿病患者需严格控制血糖,心功能不全者注意维持循环稳定。术后患者按医嘱进行伤口护理,定期复查腹部超声评估恢复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