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粘膜脱落怎么回事,怎么办

陈勇 副主任医师

陈勇副主任医师 山东省立医院  消化内科

肠粘膜脱落可能由肠道感染、炎症性肠病、缺血性肠病、药物刺激、肠道肿瘤等原因引起,可通过药物治疗、内镜治疗、手术治疗、营养支持、生活调整等方式治疗。

1、肠道感染

肠道感染可能导致肠粘膜脱落,常见病原体包括细菌、病毒和寄生虫。患者可能出现腹痛、腹泻、发热等症状。治疗需针对病原体选择抗生素或抗寄生虫药物,如诺氟沙星、甲硝唑等。同时需要补充水分和电解质,预防脱水。

2、炎症性肠病

克罗恩病和溃疡性结肠炎等炎症性肠病可导致肠粘膜损伤脱落。患者通常有慢性腹泻、腹痛、体重下降等表现。治疗可使用氨基水杨酸制剂如美沙拉嗪,或免疫抑制剂如硫唑嘌呤。严重时需使用生物制剂或糖皮质激素。

3、缺血性肠病

肠道供血不足可引起肠粘膜缺血坏死脱落,多见于老年人或有心血管疾病患者。症状包括突发剧烈腹痛、便血等。治疗需改善肠道血流,使用扩血管药物如硝酸甘油,严重者需手术切除坏死肠段。

4、药物刺激

长期使用非甾体抗炎药、化疗药物等可能损伤肠粘膜。患者可有腹痛、黑便等症状。治疗需停用相关药物,使用粘膜保护剂如硫糖铝,必要时给予质子泵抑制剂如奥美拉唑减少胃酸分泌。

5、肠道肿瘤

肠道良性或恶性肿瘤可导致局部粘膜破坏脱落。患者可能出现便血、肠梗阻等症状。治疗需根据肿瘤性质选择内镜下切除、手术切除或放化疗。早期发现和治疗对预后至关重要。

肠粘膜脱落患者应注意饮食调理,选择易消化、低纤维的食物,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保持规律作息,避免过度劳累。戒烟限酒,减少对肠道的刺激。适当补充益生菌有助于维持肠道菌群平衡。定期复查肠镜监测病情变化,如有持续腹痛、便血等症状应及时就医。保持良好心态,积极配合医生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