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云副主任医师 北京安贞医院 心血管内科
动脉硬化指数正常值一般小于4。动脉硬化指数是评估动脉硬化程度的重要指标,主要通过血脂检测计算得出,影响因素有年龄、性别、基础疾病、生活方式、遗传因素等。
动脉硬化指数会随着年龄增长而逐渐升高。青少年时期血管弹性较好,动脉硬化指数通常维持在较低水平。中老年人群血管逐渐老化,动脉硬化指数可能出现轻微上升。定期监测动脉硬化指数有助于早期发现血管健康问题。
女性在绝经前由于雌激素的保护作用,动脉硬化指数通常低于同龄男性。绝经后女性雌激素水平下降,动脉硬化指数可能快速上升。男性群体动脉硬化指数普遍高于女性,需要更早开始关注血管健康。
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患者动脉硬化指数容易超过正常范围。这些疾病会加速血管内皮损伤,促进动脉硬化进程。控制基础疾病对维持动脉硬化指数在正常范围内非常重要。
长期吸烟、缺乏运动、高脂饮食等不良生活习惯会导致动脉硬化指数升高。适量运动、均衡饮食、戒烟限酒等健康生活方式有助于保持动脉硬化指数在正常范围内。
家族中有早发心血管疾病史的人群,动脉硬化指数可能偏高。这类人群需要更早开始监测动脉硬化指数,并采取积极的预防措施。遗传因素虽然不可改变,但通过生活方式干预仍可有效控制动脉硬化指数。
保持动脉硬化指数在正常范围内需要综合管理。建议定期进行血脂检测,计算动脉硬化指数。日常饮食应控制饱和脂肪酸和反式脂肪酸摄入,增加蔬菜水果和全谷物比例。每周进行适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游泳等。控制体重在正常范围,避免肥胖。戒烟限酒,保证充足睡眠。对于已经出现动脉硬化指数升高的人群,应在医生指导下进行干预,必要时使用调脂药物。通过长期坚持健康生活方式,可以有效维护血管健康,预防心脑血管疾病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