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小凤副主任医师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 儿科
宝宝夜里睡不踏实可能由生理性需求、环境不适、胃肠不适、维生素D缺乏、睡眠障碍等原因引起,可通过调整喂养方式、改善睡眠环境、补充营养、药物治疗等方式缓解。
月龄较小的宝宝夜间需频繁哺乳或更换尿布,饥饿感、尿布潮湿均会导致睡眠中断。家长需观察宝宝是否有觅食动作或哭闹伴随蹬腿行为,及时响应需求。6个月以下婴儿建议按需喂养,避免过度干预睡眠周期。
室温过高或过低、衣物过厚、光线过亮等都会影响睡眠质量。理想睡眠环境应保持室温22-26摄氏度,湿度50%-60%,使用透气的纯棉寝具。家长需注意避免夜间频繁查看惊醒宝宝,可选用柔和的夜灯辅助观察。
肠胀气、胃食管反流等消化问题常见于3月龄内婴儿,表现为睡眠中扭动身体、突然哭醒。哺乳后需竖抱拍嗝15-20分钟,白天可进行腹部顺时针按摩。母乳喂养的母亲应减少豆类、奶制品等易产气食物的摄入。
早期佝偻病会导致神经兴奋性增高,出现夜惊、多汗等症状。足月儿出生后2周起需每日补充维生素D3 400IU,早产儿需加倍剂量。若伴随枕秃、方颅等体征,需就医检测血清25-羟维生素D水平。
睡眠呼吸暂停、周期性肢体运动障碍等病理情况需儿科排除。若宝宝出现呼吸暂停超过20秒、频繁肢体抽动或鼾声明显,建议进行多导睡眠监测。此类情况可遵医嘱使用枸橼酸咖啡因、褪黑素等药物调节睡眠节律。
建立固定的睡前程序有助于改善宝宝睡眠质量,如洗澡、抚触、摇篮曲等舒缓活动。白天适当增加大运动锻炼,但睡前2小时应避免过度兴奋。若调整生活方式后症状持续超过2周,或伴随发热、体重不增等异常,需及时就诊儿童保健科或小儿神经内科。家长记录睡眠日志能帮助医生更准确判断原因,内容包括入睡时间、夜醒次数、伴随动作等关键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