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青主任医师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 泌尿外科
排出绿色的尿液可能与食物色素、药物代谢、胆红素尿、绿脓杆菌感染、遗传性高胆红素血症等因素有关。绿色尿液通常由特定饮食或药物引起,少数情况下与肝胆疾病或感染相关。
食用含人工色素的食物如蓝色饮料、芦笋或大量绿叶蔬菜后,色素经肾脏过滤可能导致尿液暂时变绿。这种情况无须特殊处理,停止摄入相关食物后尿液颜色可恢复正常。日常需注意观察是否伴随其他不适症状。
部分药物如异丙酚、阿米替林、吲哚美辛等代谢产物可使尿液呈蓝绿色。使用亚甲蓝注射液治疗高铁血红蛋白血症时,药物原型经尿液排出也会导致明显着色。若为药物引起,通常停药后颜色即消退,用药期间需遵医嘱监测尿液变化。
肝胆疾病导致胆红素代谢异常时,氧化胆红素可能使尿液呈现黄绿色。这种情况多伴随皮肤巩膜黄染、陶土色大便等表现,需通过肝功能检查和腹部超声明确病因。常见于胆管梗阻、肝炎等疾病,需针对原发病进行治疗。
泌尿系统感染绿脓杆菌时,该菌产生的绿脓菌素可使尿液呈蓝绿色。通常伴有尿频尿急、排尿疼痛等症状,尿常规检查可见白细胞升高。确诊需进行尿培养,治疗需根据药敏结果选用敏感抗生素如头孢他啶、环丙沙星等。
吉尔伯特综合征等遗传性胆红素代谢障碍疾病可能导致尿液颜色异常。这类患者通常表现为间歇性轻度黄疸,劳累或感染时加重,但肝功能其他指标正常。一般无须特殊治疗,但需定期复查肝功能。
发现绿色尿液应先回顾近期饮食和用药史,若无明确诱因或伴随其他症状,建议及时就医检查尿常规、肝功能及腹部影像学。日常需保持充足水分摄入促进代谢,避免过量食用含强色素食物。肝胆疾病患者需低脂饮食并限制酒精摄入,感染患者治疗期间应增加排尿频率。尿液颜色改变持续超过24小时或伴随发热、腹痛等症状时,须立即就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