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染性胆道出血有哪些类型

陈勇 副主任医师

陈勇副主任医师 山东省立医院  消化内科

感染性胆道出血可分为胆管黏膜出血、胆管壁血管破裂出血、胆道动脉瘤破裂出血、胆道静脉曲张破裂出血、胆道肿瘤出血等类型。感染性胆道出血多由胆道感染、胆管结石、胆道寄生虫等病因引起,表现为呕血、黑便、腹痛等症状,需及时就医明确诊断。

1、胆管黏膜出血

胆管黏膜出血是较常见的类型,主要由胆道炎症导致黏膜充血糜烂引起。胆管结石摩擦、细菌感染产生的毒素均可损伤黏膜屏障。典型表现为间歇性少量出血,血液混入胆汁形成柏油样便。治疗需控制感染,使用头孢哌酮舒巴坦、左氧氟沙星等抗生素,必要时行内镜下止血。

2、胆管壁血管破裂

胆管壁血管破裂多见于化脓性胆管炎,炎症侵蚀管壁中血管导致破裂。出血量较大时可出现呕血,常伴有寒战高热、黄疸等感染症状。需紧急处理,采用哌拉西林他唑巴坦联合甲硝唑抗感染,血管介入栓塞或手术结扎出血血管。

3、胆道动脉瘤破裂

肝动脉分支形成的假性动脉瘤破裂是危急类型,常见于胆道手术或穿刺后。突发剧烈腹痛伴失血性休克,CT血管造影可确诊。需立即行肝动脉栓塞术,必要时手术切除动脉瘤。预防性使用质子泵抑制剂如奥美拉唑减少应激性溃疡风险。

4、胆道静脉曲张破裂

门静脉高压导致胆道周围静脉丛曲张破裂,出血量大且易复发。常见于肝硬化患者,表现为喷射状呕血。治疗需生长抑素类似物奥曲肽降低门脉压,内镜下套扎或组织胶注射,严重者行经颈静脉肝内门体分流术。

5、胆道肿瘤出血

胆管癌、壶腹癌等肿瘤组织坏死或侵犯血管可引起出血。多为隐匿性慢性失血,伴进行性黄疸、消瘦。确诊需MRCP或ERCP检查,治疗包括手术切除、光动力疗法、支架置入等。化疗药物吉西他滨可能有一定效果。

感染性胆道出血患者应绝对卧床休息,禁食期间给予肠外营养支持,恢复期选择低脂流质饮食如米汤、藕粉。监测血红蛋白变化,观察有无再出血征象。避免用力排便、剧烈咳嗽等增加腹压的动作。遵医嘱规范使用抗生素,完成全程治疗,定期复查腹部超声评估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