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怎么治疗分泌性中耳炎

李延忠 主任医师

李延忠主任医师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  耳鼻咽喉科

中医治疗分泌性中耳炎主要通过中药内服、外治法、针灸、推拿及饮食调理等方式综合干预。分泌性中耳炎可能与风热侵袭、肝胆湿热、脾虚湿困、气滞血瘀、肾阳不足等因素有关,通常表现为耳闷胀感、听力下降、耳鸣等症状。

1、中药内服

根据证型选用方剂,风热侵袭可用银翘散加减,含金银花、连翘等清热解毒;肝胆湿热者用龙胆泻肝汤,含龙胆草、黄芩清肝胆实火;脾虚湿困者选参苓白术散,含党参、白术健脾化湿;气滞血瘀用通窍活血汤,含川芎、赤芍活血通络;肾阳不足可选金匮肾气丸,含附子、肉桂温补肾阳。需由中医师辨证后调整剂量,避免自行用药。

2、外治法

局部使用中药滴耳液如黄连滴耳液清热解毒,或鱼腥草滴耳液消肿止痛;鼓膜穿刺后可用复方丹参注射液冲洗中耳腔促进积液吸收;湿热敷选用艾叶、苍耳子煎汤熏蒸患耳,每日1-2次改善局部循环。外治需注意器械消毒,避免继发感染。

3、针灸疗法

主穴取听宫、听会、翳风等耳周穴位疏通经络,配合远端取穴如合谷、太冲疏肝理气,脾虚加足三里健脾化湿。采用平补平泻手法,留针20分钟,隔日1次。儿童可用揿针贴敷替代传统针刺。针灸需由专业医师操作,避免误伤鼓膜。

4、推拿按摩

耳周采用点揉法刺激听宫、耳门等穴位,配合鸣天鼓手法掌心压耳手指叩枕部促进积液排出;背部膀胱经推拿可调理脏腑功能,重点按压肺俞、肝俞等穴位。每日早晚各1次,力度以轻微酸胀为度。推拿前需清洁双手,皮肤破损者禁用。

5、饮食调理

风热证宜食绿豆、梨子清热;湿热证用薏苡仁、赤小豆利湿;脾虚者选山药、莲子健脾胃;血瘀证可饮玫瑰花茶活血;肾虚者食用黑芝麻、核桃温补。忌辛辣油腻、海鲜发物,儿童需家长监督避免冷饮刺激咽鼓管。食疗需长期坚持,配合治疗增强疗效。

中医治疗期间应避免用力擤鼻、游泳等增加耳压的行为,注意保暖预防感冒。若出现耳痛加剧、流脓或发热需及时转西医处理。建议定期复查听力,病程超过3个月或反复发作者可考虑中西医结合治疗。家长需关注儿童表述,发现抓耳、反应迟钝等表现尽早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