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自强主任医师 中日友好医院 神经内科
低颅压性头痛是指由脑脊液压力降低引起的头痛,通常表现为直立位加重、平卧位缓解的特征性症状。低颅压性头痛可能与自发性脑脊液漏、腰椎穿刺术后、外伤、脱水等因素有关,可通过补液、卧床休息、硬膜外血贴等方式治疗。
自发性脑脊液漏是低颅压性头痛的常见原因,可能与硬脊膜结构异常或薄弱有关。患者常出现剧烈头痛,尤其在站立或坐起时加重,可能伴随颈部僵硬、耳鸣、恶心等症状。治疗需严格卧床休息,必要时可进行硬膜外血贴治疗。常用药物包括布洛芬缓释胶囊、对乙酰氨基酚片、甲钴胺片等缓解症状。
腰椎穿刺术后可能因脑脊液外漏导致颅内压降低,引发体位性头痛。症状多在穿刺后1-2天内出现,表现为前额或枕部钝痛,直立时加重,平卧可减轻。预防措施包括穿刺后平卧6-8小时,补充足够液体。若症状持续,可使用咖啡因苯甲酸钠注射液或静脉输注生理盐水。
头部或脊柱外伤可能损伤硬脊膜导致脑脊液漏,引发低颅压性头痛。外伤后头痛可能延迟出现,伴随眩晕、视力模糊等症状。需通过MRI或CT脊髓造影明确漏液位置,轻微病例可通过卧床和补液恢复,严重者可能需要手术修补。常用对症药物包括萘普生钠片、盐酸氟桂利嗪胶囊、维生素B1片。
严重脱水可导致脑脊液生成减少,引发低颅压性头痛。常见于高热、腹泻、过度出汗等情况,头痛多为全头部胀痛,可能伴随乏力、口渴等脱水表现。治疗以补充电解质溶液为主,轻症可口服补液盐,重症需静脉补液。可辅助使用双氯芬酸钠肠溶片、谷维素片、腺苷钴胺片等药物。
某些结缔组织病如马凡综合征、埃勒斯-当洛斯综合征可能增加硬膜脆弱性,导致自发性脑脊液漏。部分颅内感染或肿瘤也可能干扰脑脊液循环。这类患者头痛可能反复发作,需针对原发病治疗。诊断需结合脑脊液检查、脊髓造影等,治疗包括病因治疗和对症使用洛索洛芬钠片、甲磺酸倍他司汀片、胞磷胆碱钠胶囊等药物。
低颅压性头痛患者日常应保持充足水分摄入,避免剧烈运动和突然体位改变。急性期建议严格卧床休息,头部可适当垫高。饮食宜清淡易消化,适当增加咸汤、果汁等含钠饮品。若头痛持续超过3天不缓解,或出现意识改变、视力障碍等严重症状,需立即就医排查是否存在严重脑脊液漏或颅内并发症。恢复期可逐步进行颈部肌肉放松训练,避免长时间低头或负重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