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健鹏副主任医师 山东省立医院 肿瘤中心
鼻咽癌易被误诊为慢性鼻炎、鼻窦炎、中耳炎、颈部淋巴结结核、鼻咽纤维血管瘤等疾病。这些疾病与鼻咽癌在症状上有相似之处,如鼻塞、耳鸣、颈部肿块等,需通过鼻咽镜、影像学检查及病理活检进行鉴别。
慢性鼻炎患者可能出现长期鼻塞、流涕等症状,与鼻咽癌早期表现相似。慢性鼻炎通常由过敏、感染或环境刺激引起,鼻黏膜充血肿胀但无肿块。治疗可选用糠酸莫米松鼻喷雾剂、盐酸羟甲唑啉滴鼻液等药物缓解症状,严重者需手术矫正鼻中隔偏曲。
鼻窦炎患者常有头痛、面部胀痛及脓性鼻涕,易与鼻咽癌侵犯颅底混淆。鼻窦炎多由细菌感染导致,CT显示窦腔积液但无占位性病变。可选用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片、桉柠蒎肠溶软胶囊等药物,配合鼻腔冲洗治疗。
鼻咽癌压迫咽鼓管时引发耳鸣、耳闷,与分泌性中耳炎症状重叠。中耳炎多为咽鼓管功能障碍导致,鼓室积液但无占位。治疗采用丙酸氟替卡松鼻喷雾剂改善通气,必要时行鼓膜穿刺引流。
颈部淋巴结结核形成的无痛性肿块易误诊为鼻咽癌转移。结核病灶多呈串珠状排列,伴低热盗汗,结核菌素试验阳性。需联合异烟肼片、利福平胶囊等抗结核药物,疗程6-9个月。
青少年鼻咽部纤维血管瘤表现为反复鼻衄,影像学可见富血供肿块,需与鼻咽癌鉴别。该病属良性肿瘤,但可能大出血,确诊后应尽早手术切除,必要时辅以放射治疗控制出血。
出现持续鼻塞、回吸性血涕、单侧耳鸣或颈部无痛性肿块时,建议尽早就诊耳鼻喉科。日常避免接触甲醛等有害气体,戒烟限酒,保持鼻腔清洁。高危地区人群可定期进行EB病毒抗体筛查,40岁以上出现不明原因头痛需完善鼻咽部检查。确诊鼻咽癌后应配合医生完成放射治疗,期间注意口腔护理和营养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