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健鹏副主任医师 山东省立医院 肿瘤中心
胆管肿瘤的形成可能与胆管结石、胆管炎、肝吸虫病、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先天性胆管囊肿等因素有关。胆管肿瘤通常表现为黄疸、腹痛、皮肤瘙痒、体重下降、发热等症状,可通过手术切除、化疗、放疗等方式治疗。
胆管结石长期刺激胆管黏膜可能导致细胞异常增生。胆管结石可能与高胆固醇饮食、胆汁淤积等因素有关,通常表现为右上腹绞痛、寒战高热、黄疸等症状。治疗需手术取石或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取石,药物可选用熊去氧胆酸片、消炎利胆片、头孢呋辛酯片等。
慢性胆管炎反复发作可能诱发胆管上皮细胞恶变。胆管炎可能与细菌感染、胆道梗阻等因素有关,通常表现为发热、黄疸、肝区压痛等症状。急性期需静脉使用抗生素如注射用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慢性期可口服茴三硫片、胆舒胶囊等利胆药物。
华支睾吸虫感染可导致胆管慢性炎症及纤维化。肝吸虫病可能与食用未煮熟的淡水鱼虾有关,通常表现为腹泻、肝区隐痛、嗜酸性粒细胞增高等症状。治疗需口服吡喹酮片驱虫,配合护肝药物如复方甘草酸苷片、水飞蓟宾胶囊等。
自身免疫异常引起的胆管纤维化可能进展为肿瘤。该病可能与遗传易感性有关,通常表现为进行性黄疸、皮肤瘙痒、乏力等症状。治疗可选用熊去氧胆酸胶囊延缓病程,终末期需肝移植。
胆管结构异常导致胆汁淤积可能增加癌变风险。先天性胆管囊肿可能与胚胎期胆管发育障碍有关,通常表现为腹部包块、间歇性黄疸、胆管炎等症状。建议尽早手术切除囊肿,药物可选用头孢克肟分散片预防感染。
预防胆管肿瘤需定期体检,胆管结石患者应低脂饮食并规范治疗。出现持续黄疸、消瘦等症状时需及时就诊肝胆外科,完善肿瘤标志物、磁共振胰胆管造影等检查。术后患者需遵医嘱复查,避免过度劳累,适当补充优质蛋白如鱼肉、蛋清等促进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