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福强副主任医师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 内分泌科
体重下降可能由生理性因素、心理因素、内分泌疾病、消化系统疾病、恶性肿瘤等原因引起。主要有代谢需求增加、营养摄入不足、甲状腺功能亢进、慢性胃肠炎、肿瘤消耗等。
运动强度突然增大或处于妊娠哺乳期时,机体能量消耗显著增加。此时若未及时补充足够热量,会出现体重下降。建议根据活动量调整每日摄入量,增加优质蛋白和复合碳水化合物的比例。
长期饮食不规律、过度节食或存在吞咽障碍时,会导致热量摄入不足。老年人牙齿缺损影响咀嚼、抑郁症患者食欲减退也常见此类情况。需评估膳食结构,必要时采用营养补充剂。
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会加速基础代谢,患者常伴怕热多汗、心率增快。通过甲状腺功能检查和超声可确诊。治疗需使用甲巯咪唑片等抗甲状腺药物,严重者需放射性碘治疗。
幽门螺杆菌感染或自身免疫因素导致的慢性炎症,会影响营养吸收。患者多伴有腹胀、大便异常。确诊需进行胃镜和呼气试验,治疗包括奥美拉唑肠溶胶囊联合抗生素根除感染。
恶性肿瘤细胞异常增殖会大量消耗机体营养,常见于胰腺癌、胃癌等消化系统肿瘤。早期可能仅表现为不明原因消瘦,需通过肿瘤标志物筛查和影像学检查进一步明确诊断。
建议定期监测体重变化,短期下降超过原体重5%应及时就医。日常保持均衡饮食,适量增加坚果、乳制品等能量密集型食物。糖尿病患者需警惕高血糖导致的消耗性消瘦,肿瘤高危人群应定期体检。出现持续消瘦伴乏力发热时,须完善血常规、甲状腺功能、胃肠镜等系统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