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明炜主任医师 北京医院 普通外科
吃减肥药期间体重上升可能与药物成分、水分潴留、饮食控制不足等因素有关,需结合具体原因调整干预措施。
部分减肥药含有利尿剂或缓泻成分,初期使用可能导致水分快速流失造成体重下降假象,但停药后易出现水分重新蓄积。例如含氢氯噻嗪的制剂会干扰电解质平衡,而含奥利司他的药物可能因脂肪吸收抑制引发代偿性食欲亢进。建议通过体脂率监测替代单纯体重指标。
中枢食欲抑制类药物如西布曲明可能引发基础代谢率下降,身体进入节能状态后反而降低热量消耗。这种现象在持续用药4-6周后较为明显,伴随肌肉量减少和体脂百分比升高。需配合阻抗训练维持肌肉质量。
服用减肥药后部分人群会产生心理补偿行为,误认为药物可抵消高热量饮食。实际常见药物对热量的调控幅度有限,如芬特明每日仅减少150-300千卡摄入。需保持饮食日记记录真实摄入量。
甲状腺激素类制剂可能扰乱下丘脑-垂体-甲状腺轴功能,用药不当会导致反跳性甲减。表现为面部浮肿、四肢冰冷等甲减症状,体重增加以黏液性水肿为主。需监测TSH和游离T4水平。
部分含蛋白同化剂的非法减肥产品可能促进肌肉合成,虽然体重上升但体脂率下降。这种情况需通过生物电阻抗分析区分肌肉与脂肪变化,避免误判减脂效果。
建议停用可疑减肥药物并就诊营养科,通过双能X线吸收法精确评估体成分变化。日常可采取高蛋白饮食配合有氧运动,保持每日饮水量2000-2500毫升促进代谢废物排出。定期测量腰臀比比单纯监测体重更具参考价值,必要时可考虑经医生指导使用GLP-1受体激动剂等新型减重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