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明炜主任医师 北京医院 普通外科
宝宝吃奶粉上火可通过调整冲调比例、更换奶粉品牌、增加饮水量、按摩腹部、遵医嘱使用药物等方式缓解。宝宝上火可能与奶粉成分不适应、冲调过浓、胃肠功能较弱、环境干燥、过敏反应等因素有关。
奶粉冲调过浓会导致渗透压升高,增加宝宝胃肠负担。建议严格按照奶粉包装标注的水粉比例冲调,使用配套量勺取粉,避免自行增加奶粉量。冲调水温控制在40-50摄氏度,过高会破坏营养成分。每次喂奶前摇匀奶液,避免结块。
部分奶粉中棕榈油或乳糖含量较高可能引发上火症状。家长可尝试更换为水解蛋白奶粉或低敏配方奶粉,如适度水解乳清蛋白配方。转奶时应遵循1/4替换原则,用3-5天逐步过渡。观察宝宝大便性状和皮肤反应,出现腹泻或皮疹需立即停用。
两餐奶之间喂10-20毫升温开水,6个月以上宝宝可饮用苹果汁稀释液。使用软头喂水器少量多次补充,避免影响正常奶量摄入。夏季或空调房内可适当增加喂水频次,保持口腔黏膜湿润。注意观察尿量,每天应有6-8次排尿。
以肚脐为中心顺时针按摩腹部,每天2次每次5分钟,促进肠蠕动。按摩前搓热双手,力度以腹部轻微下陷为宜。配合屈腿运动,握住宝宝脚踝做蹬自行车动作。按摩后宝宝出现排气或排便,说明胃肠功能得到改善。
顽固性上火可遵医嘱使用枯草杆菌二联活菌颗粒调节肠道菌群,或口服乳果糖口服溶液软化大便。眼部分泌物增多可用生理盐水棉签清洁,皮肤红疹可涂抹氧化锌软膏。禁止自行喂食清热类中成药,避免影响宝宝肝肾功能发育。
保持室内湿度在50-60%,每日通风2次。选择透气棉质衣物,及时更换尿布。6个月以上宝宝可添加西梅泥、火龙果泥等富含膳食纤维的辅食。记录宝宝每日排便次数、性状及饮食情况,持续3天未缓解或出现发热、拒奶等症状需及时就医。哺乳期母亲应避免辛辣刺激食物,保证自身水分摄入充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