聂小娟副主任医师 山东省立医院 皮肤科
斑疹性梅毒是二期梅毒的典型皮肤表现,由梅毒螺旋体感染引起,主要表现为躯干、四肢出现玫瑰色或铜红色斑疹,表面光滑无鳞屑,通常不痛不痒。若怀疑感染梅毒,需及时就医进行血清学检测,避免延误治疗。
斑疹性梅毒疹多呈圆形或椭圆形,直径约5-20毫米,初期为淡红色,逐渐发展为铜红色,边界清晰但无隆起。皮疹常对称分布于躯干、四肢近端,手掌和足底也可能受累。部分患者可能伴随轻微脱屑,但不会出现水疱或溃疡。
皮疹通常在感染后6-8周出现,持续数周至数月后可自行消退,但病原体未清除会进展为潜伏期或三期梅毒。未经治疗时皮疹可能反复发作,颜色逐渐加深,范围扩大。部分患者会伴随低热、淋巴结肿大等全身症状。
需与玫瑰糠疹、药疹、病毒疹等疾病区分。玫瑰糠疹有母斑特征且鳞屑更明显;药疹有用药史且瘙痒剧烈;病毒疹多伴随呼吸道或消化道症状。梅毒血清学试验是确诊的关键依据。
主要通过性接触传播,也可经母婴垂直感染或血液传播。皮疹表面渗出物含有大量梅毒螺旋体,具有强传染性。患者应避免与他人皮肤直接接触,并告知性伴侣共同接受筛查。
首选青霉素类药物治疗,如苄星青霉素注射液需按疗程肌肉注射。对青霉素过敏者可选用多西环素片或头孢曲松钠注射液。治疗期间需定期复查血清抗体滴度,性伴侣须同步治疗。
确诊斑疹性梅毒后应严格遵医嘱完成全程治疗,避免进展为神经梅毒或心血管梅毒等严重并发症。治疗期间禁止性行为直至医生确认无传染性,日常需保持皮肤清洁干燥,避免搔抓皮疹。建议加强营养摄入,适当补充维生素B族和优质蛋白,规律作息以增强免疫力。所有贴身衣物需单独清洗并高温消毒,家庭成员应避免共用毛巾等个人物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