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乐金副主任医师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 心理科
心理强迫症一般是指强迫症,属于焦虑障碍的一种,主要表现为反复出现的强迫思维或强迫行为。强迫症可能与遗传因素、脑功能异常、心理社会因素等有关,通常表现为反复洗手、检查门窗、计数等行为,伴有明显的焦虑感。建议及时就医,在医生指导下进行心理治疗或药物治疗。
强迫症具有家族聚集性,直系亲属患病概率较高。研究发现与5-羟色胺转运体基因多态性相关。这类患者往往从小表现出完美主义倾向,治疗需结合认知行为疗法和药物干预,常用药物包括盐酸氟西汀胶囊、盐酸舍曲林片、盐酸帕罗西汀片等调节神经递质的药物。
前额叶-基底节-丘脑神经回路功能紊乱可能导致信息过滤障碍,表现为反复出现闯入性思维。功能性核磁共振显示患者眶额皮层活跃度异常。治疗可采用暴露与反应预防疗法,配合奥氮平片、利培酮口服溶液等调节多巴胺受体的药物。
童年期遭受虐待、长期高压环境等应激事件可能诱发强迫症状。这类患者常合并创伤后应激障碍,表现为通过仪式化行为缓解焦虑。治疗需进行创伤焦点认知治疗,必要时联合使用阿普唑仑片、劳拉西泮片等抗焦虑药物。
具有强迫型人格特质的个体更易患病,表现为过度追求完美、固执刻板。这类患者症状多始于青少年期,治疗重点在于改善适应不良的认知模式,可通过正念减压训练配合草酸艾司西酞普兰片等药物。
脑炎后遗症、癫痫或脑外伤可能导致继发性强迫症状。这类患者通常突然起病,伴有神经系统体征。治疗需处理原发病,可尝试重复经颅磁刺激联合盐酸氯米帕明片等三环类抗抑郁药。
强迫症患者日常应保持规律作息,避免过度疲劳和应激刺激。家属需理解症状并非故意为之,避免批评指责。可尝试瑜伽、冥想等放松训练,但不宜过度依赖酒精或镇静药物缓解焦虑。若症状影响社会功能,建议尽早就诊精神心理科,系统治疗下多数患者预后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