龚新宇副主任医师 中日友好医院 心血管内科
烧伤后肿胀通常由组织液渗出、炎症反应、血管通透性增加、淋巴回流受阻及继发感染等因素引起。烧伤后局部组织受损,毛细血管扩张,血浆蛋白和液体渗出至组织间隙,导致肿胀;炎症介质释放进一步加重血管通透性;深度烧伤可能破坏淋巴管,影响液体回流;创面处理不当可能引发感染性肿胀。
烧伤后热力作用直接损伤毛细血管内皮细胞,血管壁完整性破坏导致血浆成分外渗。烧伤区域组织间隙胶体渗透压升高,大量水分滞留形成水肿。浅二度烧伤常见表皮与真皮分离,形成水疱内含渗出液。此时需保持创面清洁,避免撕脱水疱皮,可外用磺胺嘧啶银乳膏预防感染。
烧伤后机体释放组胺、前列腺素等炎症介质,促使血管扩张和通透性增加。中性粒细胞聚集引发氧化应激反应,加重组织水肿。此类肿胀多伴随红肿热痛表现,可遵医嘱使用布洛芬缓释胶囊控制炎症,配合冷敷减轻症状。深度烧伤可能引发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
热损伤导致血管内皮细胞收缩蛋白重构,细胞间隙增宽,大分子蛋白质漏出至组织间隙。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过度表达进一步破坏血管屏障功能。临床可见烧伤创面周围快速出现的弥漫性肿胀,需静脉输注人血白蛋白纠正低蛋白血症,维持胶体渗透压。
三度烧伤可能损毁皮下淋巴管网,淋巴液积聚形成顽固性水肿。肢体环形烧伤可能造成机械性淋巴管压迫。此类肿胀质地坚硬,抬高患肢效果有限,需行焦痂切开减张术。后期可能需进行压力治疗或淋巴引流按摩,预防纤维化。
创面污染后金黄色葡萄球菌等病原体繁殖,引发感染性炎症反应。表现为肿胀突然加重伴脓性分泌物、发热等,需清创后外用莫匹罗星软膏。严重感染可能导致脓毒症,需静脉注射注射用头孢呋辛钠。糖尿病患者更易出现感染相关肿胀。
烧伤后48小时内肿胀会持续加重,建议抬高患肢高于心脏水平,避免患处受压。二度以上烧伤需每日用生理盐水清洗创面,覆盖无菌敷料。肿胀伴剧烈疼痛、发热或肢体远端发绀时需急诊处理。恢复期可进行适度关节活动度训练,预防关节挛缩。饮食需增加优质蛋白摄入,如鸡蛋清、鱼肉等,促进组织修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