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能导致抑郁症发病的原因

5.65万次浏览

杨乐金 副主任医师

杨乐金副主任医师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  心理科

抑郁症发病原因主要有遗传因素、神经生化异常、心理社会因素、慢性疾病影响以及药物副作用等。抑郁症是一种常见的精神障碍,表现为持续情绪低落、兴趣减退等症状,需及时就医干预。

1、遗传因素

家族中有抑郁症病史的人群发病概率较高。研究表明抑郁症患者一级亲属患病率超过普通人群2-3倍,可能与5-羟色胺转运体基因等多基因遗传有关。这类患者需定期进行心理评估,早期发现情绪异常时可尝试认知行为治疗,必要时遵医嘱使用盐酸氟西汀胶囊等药物。

2、神经生化异常

大脑内神经递质失衡是重要发病机制,涉及5-羟色胺、去甲肾上腺素和多巴胺系统功能紊乱。这类患者可能出现昼夜节律失调、食欲改变等生物学症状。临床常用草酸艾司西酞普兰片调节神经递质,配合重复经颅磁刺激等物理治疗改善症状。

3、心理社会因素

长期压力、创伤事件或人际关系冲突可能诱发抑郁。包括失业、丧亲等重大生活事件,以及童年期虐待等持续性心理创伤。这类情况需结合心理治疗如人际关系疗法,配合盐酸帕罗西汀片等药物,同时建议建立规律运动习惯。

4、慢性疾病影响

甲状腺功能减退、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慢性病患者常合并抑郁症状。疾病带来的功能限制和治疗压力可能通过神经内分泌途径影响情绪。需优先控制原发病,必要时联用米氮平片改善情绪,并加强社会支持系统建设。

5、药物副作用

长期服用糖皮质激素、干扰素、部分抗肿瘤药物可能导致药源性抑郁。用药期间出现情绪波动需及时告知医生,可调整用药方案或加用氢溴酸西酞普兰片。特殊人群如老年人使用降压药时也需监测心理状态。

抑郁症预防需保持规律作息与均衡饮食,每周进行3-5次有氧运动,适量补充富含欧米伽3脂肪酸的食物如深海鱼。出现持续两周以上的情绪低落、睡眠障碍等症状时,应及时至精神心理科就诊,避免自行用药。社会支持系统对康复至关重要,家属应给予充分理解并协助患者坚持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