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金波主任医师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 普外科
胃肠不舒服可能会引起发烧,通常与感染性胃肠炎、食物中毒或炎症性肠病等因素有关。
胃肠不适伴随发烧最常见于感染性胃肠炎,多由病毒或细菌感染引起。病毒性胃肠炎常见病原体包括诺如病毒、轮状病毒,细菌性胃肠炎则可能由沙门氏菌、志贺氏菌等引发。这些病原体侵入消化道后,会刺激免疫系统释放炎症介质,导致体温调节中枢紊乱,从而出现发热症状。患者往往同时存在恶心呕吐、腹泻、腹痛等消化道症状。治疗需根据病原体类型选择抗病毒或抗生素药物,如蒙脱石散、诺氟沙星胶囊、口服补液盐等,同时注意补充水分和电解质。
少数情况下,胃肠不适伴发烧可能与炎症性肠病急性发作相关,如克罗恩病或溃疡性结肠炎。这类疾病属于慢性非特异性肠道炎症,发作期除腹痛腹泻外,常出现低至中度发热。其发热机制与肠道黏膜屏障破坏、细菌易位及全身炎症反应有关。诊断需结合结肠镜检查和病理活检,治疗通常需要美沙拉嗪肠溶片、泼尼松片等抗炎药物,严重时需使用英夫利西单抗注射液等生物制剂。长期管理需避免辛辣刺激饮食,定期监测炎症指标。
出现胃肠不适伴发烧时,建议记录体温变化和排便情况,避免自行服用退烧药掩盖病情。发热超过38.5摄氏度或持续超过3天,或出现血便、严重脱水等情况需及时就医。日常应注意饮食卫生,生熟食分开处理,避免进食未彻底加热的海鲜和肉类。恢复期可进食米粥、面条等清淡易消化食物,少量多次补充温水或淡盐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