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小凡副主任医师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 儿科
川崎病可能由遗传易感性、免疫系统异常、感染因素、环境刺激、血管内皮损伤等原因引起。川崎病是一种以全身血管炎为主要病变的急性发热出疹性疾病,好发于5岁以下儿童,可通过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阿司匹林肠溶片、糖皮质激素等方式治疗。
川崎病发病与遗传因素有一定关联,部分患儿存在HLA-BW22等基因位点变异。这类患儿免疫系统对病原体的异常反应概率较高,可能表现为持续发热、结膜充血等症状。治疗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联合阿司匹林肠溶片,同时监测冠状动脉病变。
患儿免疫系统过度激活可能导致血管炎症反应,产生大量炎性细胞因子。临床常见手足硬性水肿、草莓舌等体征,血液检查可见C反应蛋白升高。急性期需使用注射用甲泼尼龙琥珀酸钠控制炎症,恢复期改用阿司匹林肠溶片维持治疗。
多种病原体感染可能触发川崎病,包括冠状病毒、EB病毒等。患儿多出现持续5天以上的高热,伴随颈部淋巴结肿大。确诊后应立即开始注射用丙种球蛋白治疗,配合双嘧达莫片改善微循环,预防冠状动脉瘤形成。
气候骤变、化学物质暴露等环境因素可能诱发免疫紊乱。这类患儿除典型发热皮疹外,可能出现卡介苗接种处红肿等特殊表现。治疗需使用注射用重组人干扰素γ调节免疫,辅以华法林钠片预防血栓形成。
病原体毒素或自身抗体攻击血管内皮细胞,导致全身中小动脉炎。超声心动图检查可见冠状动脉扩张,严重者发生心肌梗死。急性期需使用注射用乌司他丁抑制炎症,联合硫酸氢氯吡格雷片抗血小板聚集。
川崎病患儿急性期应卧床休息,给予流质或半流质饮食,保持口腔清洁。恢复期避免剧烈运动,定期复查心脏超声和心电图。家长需密切观察患儿有无胸闷、面色苍白等表现,出现异常及时就医。日常注意预防感染,接种疫苗前需咨询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