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小凡副主任医师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 儿科
小孩耳朵后面鼓起来的包块可能是淋巴结肿大、皮脂腺囊肿或耳后淋巴结炎等引起。常见原因主要有局部感染、皮肤病变、先天性发育异常等。
儿童耳后淋巴结肿大常由头面部感染引起,如中耳炎、扁桃体炎或头皮毛囊炎。表现为黄豆至蚕豆大小的无痛性包块,质地柔软可活动。家长需观察是否伴随发热、局部红肿热痛等症状。若持续增大或超过两周未消退,建议就医排查EB病毒感染、结核等疾病。医生可能开具头孢克洛干混悬剂、阿奇霉素颗粒等抗生素治疗。
皮脂腺导管阻塞可形成囊性包块,好发于毛发密集区域。触诊呈圆形隆起,表面光滑且与皮肤粘连。继发感染时可能出现红肿化脓。日常需保持局部清洁,避免挤压。感染期需遵医嘱使用莫匹罗星软膏,顽固性囊肿需手术切除。
细菌或病毒感染导致淋巴结炎时,包块质地偏硬且压痛明显,可能伴随耳道流脓、发热等症状。急性期需血常规检查明确病原体,医生可能推荐布洛芬混悬液退热,配合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分散片抗感染。家长应注意监测体温变化。
流行性腮腺炎或化脓性腮腺炎可表现为耳垂下方肿胀,可能蔓延至耳后区域。特征为咀嚼时疼痛加重,可能伴随腮腺导管口红肿。确诊需血清学检查,治疗包括利巴韦林颗粒抗病毒,或头孢呋辛酯片控制细菌感染。患病期间应避免酸性食物刺激唾液分泌。
胚胎发育残留的耳后瘘管可能形成反复感染的囊性包块,表现为皮肤小孔伴分泌物渗出。继发感染时需切开引流,配合克拉霉素缓释片控制炎症。择期手术切除是根治方案,术前需进行瘘管造影定位。
发现耳后包块后,家长应每日测量包块大小并记录质地变化。保持皮肤清洁干燥,避免搔抓或热敷未明确性质的包块。饮食宜清淡,适当补充维生素C增强免疫力。若包块持续增大超过5天、直径超过2厘米或伴随持续高热、精神萎靡等症状,须立即就诊耳鼻喉科或儿科。日常注意预防上呼吸道感染,按时完成计划免疫接种可降低部分感染性疾病的发病概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