龚新宇副主任医师 中日友好医院 心血管内科
幽门螺杆菌感染可能增加胃癌风险,但多数感染者不会发展为胃癌。幽门螺杆菌感染是慢性胃炎、胃溃疡的主要病因之一,长期未治疗可能诱发胃黏膜萎缩、肠化生等癌前病变。胃癌的发生还与遗传因素、饮食习惯、环境暴露等多因素相关。
幽门螺杆菌感染引发胃癌通常需要经历长期慢性炎症过程。感染后胃黏膜持续受损,可能逐步发展为慢性萎缩性胃炎,伴随胃酸分泌减少和胃内环境改变。部分患者会出现胃黏膜肠上皮化生,这种异常细胞增生可能进一步演变为异型增生。异型增生属于癌前病变,但仅少数病例会最终进展为胃癌。及时根除幽门螺杆菌可显著降低癌变风险,尤其在萎缩性胃炎发生前进行干预效果更明显。
存在特定高危因素时癌变概率相对升高。胃癌家族史患者感染幽门螺杆菌后风险增加,某些基因变异会加速癌前病变进展。长期高盐饮食、吸烟、酗酒等习惯会协同促进黏膜损伤。胃部手术史患者因胃酸屏障破坏更易发生癌变。居住在胃癌高发地区且感染特定幽门螺杆菌毒株者风险较高,如携带cagA基因的菌株致病性更强。这类人群需定期进行胃镜监测。
建议幽门螺杆菌感染者接受规范四联疗法根除治疗,治疗后复查确认菌体清除。日常避免腌制、熏烤等高亚硝酸盐食物,增加新鲜蔬菜水果摄入。40岁以上感染者应每1-2年进行胃镜检查,发现肠化生或异型增生时需缩短复查间隔。出现持续上腹痛、消瘦、黑便等症状应立即就医排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