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天奇副主任医师 山东省立医院 口腔科
颌下间隙感染通常可以治愈,及时规范治疗是关键。颌下间隙感染多由细菌感染引起,常见病原体包括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临床表现为局部红肿热痛、张口受限、发热等症状。
颌下间隙感染的治疗效果与感染程度、治疗时机密切相关。轻度感染通过抗生素治疗可有效控制,常用药物包括头孢呋辛酯片、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分散片、克林霉素磷酸酯注射液等。对于形成脓肿的患者,需配合切开引流术清除脓液。治疗期间需严格遵医嘱足疗程用药,避免自行停药导致病情反复。
少数情况下,若患者存在免疫功能低下、糖尿病等基础疾病,或延误治疗导致感染扩散,可能发展为颈部多间隙感染、纵隔感染等严重并发症。这类情况需住院进行静脉抗生素治疗,必要时需多学科联合处理。但通过积极干预,多数仍可获得良好预后。
颌下间隙感染治愈后应保持口腔卫生,定期进行牙科检查,及时治疗龋齿、牙周炎等口腔感染灶。出现颌面部肿胀疼痛症状时尽早就医,避免进食辛辣刺激性食物。糖尿病患者需严格控制血糖,增强机体抵抗力有助于预防感染复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