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乐金副主任医师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 心理科
精神分裂症患者拒绝服药时可通过调整用药方案、心理干预、家庭支持、长效针剂替代、强制医疗等方式处理。精神分裂症患者拒药行为通常与药物副作用、病耻感、自知力缺乏、经济困难、治疗依从性差等因素有关。
部分患者因无法耐受传统抗精神病药如氯丙嗪片的锥体外系反应,可换用奥氮平片等新型药物。医生可能降低利培酮口服液的剂量或调整给药时间,减轻嗜睡或口干等不适。对于代谢异常患者,阿立哌唑口崩片对体重影响较小,是常见替代选择。
认知行为治疗能帮助患者认识疾病,动机访谈可改善服药意愿。心理教育需反复强调停药可能导致幻听加重或冲动伤人等风险。专业心理师会通过服药益处-代价分析表等工具,增强患者治疗信心。
家属应学习监督服药技巧,如使用分药盒并记录用药情况。创造无批判的家庭环境,避免因漏药指责患者。定期陪同复诊有助于医生及时调整帕利哌酮缓释片等药物,家庭可参与制定服药奖励机制。
每月注射1次的棕榈酸帕利哌酮注射液适用于频繁漏药者。利培酮微球注射剂能维持12周血药浓度,减少给药次数。这类制剂可规避每日服药压力,但需监测注射部位硬结等不良反应。
当患者出现自伤伤人倾向且拒绝治疗时,根据精神卫生法可实施住院强制医疗。急性期通过氟哌啶醇注射液快速控制症状,病情稳定后建立治疗联盟。该措施作为最后手段,需严格遵循法律程序。
家属需将药物混入患者喜爱的食物中,建立规律的服药提醒机制。保持环境安静稳定,避免刺激患者情绪。定期监测体重和血糖,预防奥氮平片可能引发的代谢问题。记录症状变化供医生参考,参加病友互助小组获取经验支持。若发现患者藏药或吐药,应及时联系主治医生调整治疗方案,切勿自行增减药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