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冬副主任医师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 小儿内科
被动物抓咬后无须接种狂犬疫苗的情况包括:已全程接种狂犬疫苗且抗体检测合格、动物来源明确且接种过有效狂犬疫苗、暴露部位无皮肤破损或黏膜接触、动物观察10日后确认健康、暴露于啮齿类或兔形目动物等低风险物种。狂犬病主要通过患病动物唾液经破损皮肤或黏膜传播,评估暴露风险需结合动物种类、健康状况及伤口情况。
若既往全程接种过狂犬疫苗且近期抗体检测显示中和抗体滴度达标,再次暴露时无须重复接种。我国狂犬病暴露预防处置工作规范指出,完成暴露前或暴露后全程免疫者,3个月内再次暴露无须加强;3个月至1年内需接种2剂加强针;超过1年则需重新全程接种。抗体检测可采用快速荧光灶抑制试验等方法,结果需由专业机构判定。
暴露于家养犬猫等动物时,若能确认该动物已规范接种狂犬疫苗且接种时间在有效期内,且动物精神食欲正常,可暂不接种疫苗但需医学观察。需查验动物免疫证明记录,疫苗应为灭活疫苗且末次接种不超过1年。观察期间动物出现异常需立即补种疫苗,观察期建议10日。
完整皮肤接触动物唾液、被动物轻舔无破损皮肤、接触动物排泄物等情况均属I级暴露,无须接种疫苗。需用肥皂水和流动清水交替冲洗接触部位15分钟。黏膜暴露或皮肤有破损时属II级暴露,需接种疫苗;出血性伤口属III级暴露,需联合免疫球蛋白。
暴露于家养犬猫后可采取10日观察法,若动物在暴露后10日内保持健康状态,可终止后续疫苗接种。该方法适用于动物已接种疫苗但无法确认免疫效果的情况。观察期间动物出现狂躁、流涎、恐水等症状需立即就医。野生动物无法观察,需立即处置。
被仓鼠、豚鼠、家兔等啮齿类动物咬伤通常无须接种疫苗,全球罕见这些动物传播狂犬病的案例。禽类、鱼类、昆虫等非哺乳动物不携带狂犬病毒。但特殊地区存在蝙蝠传播风险,被蝙蝠咬伤需立即接种疫苗。冷血动物如蛇类、蜥蜴等也无传播可能。
日常预防狂犬病需避免接触来历不明的动物,家养宠物应定期接种疫苗。被动物抓咬后应立即用肥皂水冲洗伤口15分钟,并用碘伏消毒。即使符合免接种条件,也建议前往医疗机构进行专业评估。高风险职业人群可提前接种暴露前预防疫苗。狂犬病致死率接近100%,但规范处置可有效预防,无须过度恐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