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竹林副主任医师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 普外科
小儿疝气通常由腹壁发育薄弱和腹内压增高共同引起,主要有先天性鞘状突未闭、长期便秘、慢性咳嗽、过度哭闹、腹部手术史等因素。建议及时就医评估,避免疝内容物嵌顿导致肠管坏死等严重并发症。
胚胎期睾丸下降过程中形成的鞘状突若未完全闭合,会在腹股沟区遗留薄弱通道,腹腔内容物易由此突出形成腹股沟斜疝。这是男性患儿最常见的原因,表现为腹股沟区可复性包块,哭闹时增大。轻度可通过佩戴疝气带观察,若2岁未自愈需行腹腔镜疝囊高位结扎术。
排便困难会导致腹内压持续升高,迫使肠管从腹壁薄弱处膨出。患儿可能出现排便间隔超过3天、粪便干硬呈羊粪状等症状。建议调整饮食结构,增加西梅泥、火龙果等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必要时使用乳果糖口服溶液辅助通便。
百日咳、哮喘等疾病引起的持续性咳嗽会使腹压反复骤增。患儿咳嗽发作时可见腹股沟包块明显膨出,平静时回纳。需针对原发病治疗,如使用布地奈德混悬液雾化吸入控制哮喘,同时避免剧烈哭闹加重症状。
婴幼儿长时间啼哭时腹肌剧烈收缩,可能导致脐环或腹股沟区组织撕裂。常见于6个月以内婴儿,脐部出现柔软膨出物。建议家长采用襁褓包裹、增加哺乳频率等方式安抚,多数脐疝在1岁前随腹肌发育可自愈。
既往接受过阑尾切除术等腹部手术的患儿,手术切口处可能形成瘢痕薄弱区。肠管易从该部位突出形成切口疝,表现为站立时切口处隆起伴隐痛。需避免提重物等增加腹压行为,严重者需用聚丙烯补片进行无张力疝修补术。
日常需保持患儿大便通畅,避免剧烈哭闹和长时间咳嗽。母乳喂养的婴儿应按需哺乳减少哭闹,已添加辅食的幼儿可适量食用南瓜泥、燕麦粥等易消化食物。发现腹股沟或脐部包块时,家长应记录包块出现频率和还纳情况,就医时携带详细记录供医生参考。术后恢复期应避免跑跳等剧烈运动2-3个月,定期复查超声观察修复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