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博副主任医师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 骨科
宝宝刚会走路出现罗圈腿可通过调整饮食、补充维生素D、适度运动、穿戴矫正支具、手术治疗等方式改善。罗圈腿通常由生理性发育、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先天性骨骼畸形、外伤或遗传等因素引起。
保证每日摄入含钙丰富的食物如母乳、配方奶、酸奶等乳制品,以及豆腐、西蓝花等。同时搭配富含维生素D的食物如蛋黄、深海鱼,帮助钙质吸收。避免过量摄入高磷食物如碳酸饮料,可能干扰钙磷代谢。家长需定期监测宝宝生长发育曲线,若饮食调整后无改善需就医。
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是常见病因,表现为夜间哭闹、多汗、颅骨软化等。可遵医嘱使用维生素D滴剂如星鲨维生素D滴剂、悦而维生素D滴剂,配合葡萄糖酸钙口服溶液。每日户外活动15-30分钟接受阳光照射,但需避开强紫外线时段。家长需严格按剂量补充,过量可能引起中毒。
引导宝宝进行足部抓握玩具、扶物蹲起等动作,增强下肢肌肉力量。避免过早使用学步车或长时间站立,减少膝关节压力。建议每日分次进行10-15分钟爬行训练,促进髋关节自然发育。若运动后出现关节红肿需暂停并咨询医生。
对于2岁以上持续存在的结构性畸形,医生可能推荐夜间穿戴膝踝足矫形器。需选择透气材质并定期调整松紧度,防止皮肤磨损。配合物理治疗如低频脉冲电刺激,改善肌肉协调性。家长需每日检查支具佩戴情况,记录腿型变化。
严重骨骼畸形如Blount病可能需骨骨骺阻滞术或截骨矫形术,手术适宜年龄多为4-6岁。术后需石膏固定4-6周,配合康复训练恢复关节活动度。先天性胫骨内翻等疾病可能需多次手术干预,家长应做好长期随访准备。
日常生活中家长应避免给宝宝绑腿或过度矫正,选择宽松柔软的衣物和学步鞋。定期进行儿童保健科体检,监测下肢力线变化。若发现步态异常加重、双侧不对称或伴随疼痛,需及时至小儿骨科就诊。记录宝宝日常活动视频有助于医生评估病情进展,切勿自行使用民间偏方矫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