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伟副主任医师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 小儿内科
婴儿母乳性黄疸可通过增加喂养次数、暂停母乳喂养、光疗治疗、补充益生菌、密切监测胆红素水平等方式改善。母乳性黄疸通常由母乳中β-葡萄糖醛酸苷酶活性较高、新生儿肠道菌群未建立完善、胆红素肠肝循环增加等原因引起。
通过每日8-12次哺乳促进肠道蠕动,有助于胆红素通过粪便排出。母乳喂养时应确保婴儿正确含接乳头,避免无效吸吮。哺乳后可将婴儿竖抱拍嗝,减少吐奶概率。若婴儿出现嗜睡或拒奶,家长需及时评估摄入量是否充足。
当血清胆红素超过256μmol/L时,建议暂停母乳喂养48-72小时,改用配方奶喂养。暂停期间需定时挤奶维持泌乳量。重新恢复母乳后,黄疸可能再次轻微升高,但多数会逐渐消退。家长需记录婴儿排尿排便次数,观察皮肤黄染变化。
胆红素值达到光疗标准时,需采用蓝光或白光照射治疗。光疗期间需保护婴儿眼睛及会阴部,每4小时翻身一次确保照射均匀。光疗可能引起腹泻、皮疹或体温波动,家长需注意补充水分并监测体温。严重病例可能需要输注白蛋白或进行换血治疗。
可选用双歧杆菌三联活菌散、枯草杆菌二联活菌颗粒等益生菌制剂,帮助建立肠道菌群平衡。益生菌能促进胆红素分解为尿胆原,减少肠肝循环。服用时需用40℃以下温水冲调,避免与抗生素同服。家长需观察婴儿大便性状及腹胀情况。
通过经皮胆红素仪或血清检测动态评估黄疸程度。出生后第3-5天为胆红素峰值期,需加强监测。家长可每日在自然光下观察婴儿巩膜及皮肤黄染范围,记录黄疸是否向手足心蔓延。若发现嗜睡、肌张力低下等异常,需立即就医。
母乳性黄疸婴儿应保证每日6-8次排尿和3-4次黄色糊状便,避免脱水加重黄疸。母亲可适量进食茭白、薏米等利湿食物,但无须特殊忌口。日光浴时选择上午10点前或下午4点后的柔和阳光,每次不超过15分钟。若黄疸持续超过3周或大便颜色变浅,需排查胆道闭锁等疾病。定期儿童保健科随访至黄疸完全消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