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杰主任医师 抚顺市中医院 中风科
艾灸出汗通常说明身体正在进行排湿或排毒反应,属于正常生理现象。艾灸时出汗可能由体质差异、经络疏通、代谢加快等因素引起,一般无须特殊处理。
艾灸通过温热刺激穴位促进气血运行,部分人群因体质偏热或体内湿气较重,可能出现明显出汗。这类出汗多集中在背部、额头等部位,伴随轻微潮热感,停止艾灸后汗液会逐渐消退。若出汗量适中且无头晕乏力等症状,通常表明体内寒湿外排,有助于改善手脚冰凉、关节酸痛等问题。
少数情况下艾灸后大量冷汗需警惕。如出现心慌气短、面色苍白等虚脱表现,可能与空腹艾灸、时间过长或体质过虚有关。糖尿病患者、气血两虚者艾灸时更易发生此类反应,应立即停止操作并补充温盐水。皮肤有溃烂或高热患者应避免艾灸,防止汗液刺激创面或加重脱水。
艾灸后建议饮用温水补充体液,2小时内避免吹风受凉。日常可配合山药粥、红豆薏米汤等健脾祛湿饮食,增强艾灸效果。若出汗异常持续或伴随其他不适,应及时就医排查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等病理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