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勇副主任医师 山东省立医院 消化内科
慢性胃肠炎患者可能会出现黑便,但并非所有患者都会出现这一症状。黑便通常与消化道出血有关,慢性胃肠炎若合并胃黏膜糜烂、溃疡等病变时可能引发出血,血液经肠道分解后形成黑便。若未出现消化道出血,则一般不会出现黑便。
慢性胃肠炎患者出现黑便多与胃黏膜损伤相关。长期炎症刺激可能导致胃黏膜屏障功能下降,诱发糜烂或溃疡,当病变累及血管时可能引发出血。血液中的血红蛋白在肠道内与硫化物结合形成硫化铁,使粪便呈现黑色柏油样。这类黑便通常质地黏稠、有特殊腥臭味,可能伴随上腹隐痛、反酸等症状。若出血量较大,还可能伴随头晕、乏力等贫血表现。
部分慢性胃肠炎患者因饮食或药物因素可能出现假性黑便。食用动物血制品、铋剂或铁剂等药物可能导致粪便颜色变深,但这种黑便通常无特殊气味,且停用相关食物或药物后即可恢复正常。上消化道其他疾病如食管静脉曲张破裂、胃癌等也可能导致黑便,需通过胃镜等检查明确病因。
慢性胃肠炎患者应避免辛辣刺激、油腻食物,规律进食并保持饮食清淡。若发现黑便持续存在或伴随呕血、晕厥等症状,须立即就医进行胃镜及粪便隐血检查。日常可适量摄入南瓜、山药等保护胃肠黏膜的食物,避免滥用非甾体抗炎药。确诊消化道出血后需遵医嘱使用奥美拉唑肠溶胶囊、铝碳酸镁咀嚼片等药物,必要时需接受内镜下止血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