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淑霞副主任医师 山东省立医院 消化内科
胃病可能与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有关,幽门螺旋杆菌是慢性胃炎、胃溃疡等胃病的常见致病因素。胃病主要有慢性胃炎、胃溃疡、功能性消化不良、胃癌、胃食管反流病等类型,其中幽门螺旋杆菌感染与前三类关系密切。
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是慢性胃炎的主要病因之一,长期感染可导致胃黏膜炎症。患者可能出现上腹隐痛、餐后饱胀、嗳气等症状。治疗需遵医嘱使用阿莫西林胶囊、克拉霉素片、胶体果胶铋胶囊等药物根除细菌,同时配合抑酸药物如奥美拉唑肠溶片。
约70-90%的胃溃疡患者存在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细菌破坏胃黏膜屏障,导致胃酸侵蚀形成溃疡。典型症状为规律性上腹痛,进食后缓解。除根除治疗外,可选用铝碳酸镁咀嚼片保护胃黏膜,避免辛辣刺激饮食。
部分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检出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根除治疗后症状可能改善。表现为上腹不适、早饱感,但胃镜检查无器质性病变。可尝试多潘立酮片促进胃肠蠕动,配合益生菌制剂调节肠道菌群。
幽门螺旋杆菌被列为I类致癌物,长期感染可能增加胃癌风险。早期胃癌常无症状,进展期可能出现消瘦、黑便等。确诊需胃镜活检,治疗以手术为主,早期发现预后较好。
胃食管反流病与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关联较小,主要因贲门松弛导致胃酸反流。典型症状为烧心、反酸,夜间平卧加重。可选用雷贝拉唑钠肠溶片抑制胃酸,睡前3小时避免进食。
建议胃病患者进行碳13或碳14呼气试验检测幽门螺旋杆菌,阳性者需规范治疗。日常注意分餐制避免交叉感染,减少腌制、油炸食品摄入,戒烟限酒。若出现持续上腹痛、呕血、体重下降等症状应及时就医,避免自行用药延误病情。治疗后需复查确认细菌根除效果,必要时调整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