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瑞英主任医师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 小儿内科
儿童春天是否需要打虫需结合具体情况判断,多数健康儿童无须常规驱虫,但存在寄生虫感染风险或症状时建议遵医嘱用药。寄生虫感染可能与饮食卫生习惯、接触污染环境等因素有关,通常表现为腹痛、肛门瘙痒、消瘦等症状。
健康儿童若无寄生虫感染症状或高风险接触史,通常无须预防性驱虫。人体对部分肠道寄生虫存在一定免疫清除能力,日常注意饮食卫生、勤洗手、避免接触污染水源等措施即可有效预防。春季气候转暖虽可能增加寄生虫卵存活率,但现代家庭卫生条件改善已显著降低感染概率。
若儿童存在长期接触土壤或宠物、生食未洗净蔬菜水果、居住地卫生条件较差等情况,或出现夜间磨牙、反复脐周疼痛、粪便可见虫体等症状时,需就医进行粪便检测确诊。常用驱虫药包括阿苯达唑颗粒、甲苯咪唑咀嚼片、磷酸哌嗪宝塔糖等,具体用药需由医生根据寄生虫种类选择。驱虫期间应配合高温消毒衣物床品,避免家庭成员交叉感染。
家长应培养儿童饭前便后洗手习惯,彻底煮熟肉类食材,定期修剪指甲避免藏匿虫卵。幼儿园等集体机构需做好玩具餐具消毒,流行地区可每半年至一年进行寄生虫筛查。出现不明原因营养不良、生长发育迟缓时,建议完善寄生虫检测而非盲目驱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