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金波主任医师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 普外科
小孩小肚子疼可能由饮食不当、胃肠功能紊乱、肠系膜淋巴结炎、急性胃肠炎、肠套叠等原因引起。建议家长及时观察孩子症状,必要时就医检查。
小孩进食过多生冷、油腻或不易消化的食物可能导致小肚子疼。症状通常表现为阵发性隐痛,可能伴随打嗝或食欲下降。家长需调整孩子饮食结构,选择温软易消化的食物如米粥、面条,避免冰淇淋、油炸食品等刺激性食物。疼痛时可尝试热敷腹部缓解不适。
肠道菌群失调或消化液分泌异常可能引发功能性腹痛。孩子可能出现间歇性脐周疼痛,排便后缓解。建议家长帮助孩子建立规律饮食习惯,适当补充益生菌制剂如双歧杆菌三联活菌散,避免暴饮暴食。保持每日适量运动有助于促进胃肠蠕动。
呼吸道感染后可能继发肠系膜淋巴结肿大,表现为右下腹或脐周持续性疼痛,可能伴有低热。家长需注意测量体温,就医后可进行腹部超声检查确诊。治疗需遵医嘱使用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干混悬剂等抗生素,配合布洛芬混悬液缓解疼痛。
病毒或细菌感染引起的胃肠炎会导致阵发性绞痛,伴随呕吐、腹泻等症状。家长需警惕脱水症状,及时补充口服补液盐散。医生可能开具蒙脱石散止泻,配合枯草杆菌二联活菌颗粒调节肠道菌群。注意餐具消毒,避免生冷食物摄入。
婴幼儿突发阵发性哭闹伴果酱样大便需警惕肠套叠。腹痛呈规律性发作,可能伴随呕吐、面色苍白等表现。家长发现相关症状须立即送医,通过空气灌肠或手术治疗。早期就诊可显著提高非手术复位成功率,延误治疗可能导致肠坏死等严重后果。
家长日常需记录孩子腹痛发作时间、部位、伴随症状等信息,就医时详细告知医生。保持饮食卫生,培养饭前洗手习惯,避免腹部受凉。腹痛持续超过2小时或出现发热、血便等情况时,应立即前往儿科或急诊科就诊。恢复期可给予米汤、苹果泥等低渣饮食,逐步过渡到正常饮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