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自强主任医师 中日友好医院 神经内科
耳朵外耳道疼痛可能由外耳道炎、外耳道湿疹、外耳道异物、外耳道真菌感染、中耳炎等原因引起,可通过局部清洁、药物治疗、异物取出等方式缓解。建议及时就医明确病因,在医生指导下进行针对性处理。
外耳道炎多因挖耳损伤或污水进入耳道导致细菌感染,表现为耳道红肿、灼热痛或脓性分泌物。可遵医嘱使用氧氟沙星滴耳液、盐酸洛美沙星滴耳液等抗生素滴耳剂,配合口服头孢克洛分散片抗感染。避免自行掏耳或游泳时耳道进水。
外耳道湿疹常与过敏、潮湿刺激有关,症状包括耳道瘙痒、脱屑伴刺痛感。需保持耳道干燥,使用曲安奈德益康唑乳膏局部涂抹,严重时可短期口服氯雷他定片。避免接触洗发水、染发剂等化学刺激物。
昆虫、棉签残留等异物进入耳道可能划伤黏膜引发锐痛。切勿自行掏挖,应及时就医通过耳内镜取出,术后使用左氧氟沙星滴耳液预防感染。儿童玩耍时需家长看护,防止小物件塞入耳道。
长期使用抗生素滴耳液或耳道潮湿易诱发真菌感染,特征为耳道白色絮状分泌物伴阵发性刺痛。需停用抗生素,改用硝酸咪康唑乳膏局部涂抹,严重时口服伊曲康唑胶囊。保持耳道通风干燥。
急性中耳炎可能放射至外耳道出现胀痛,多伴随耳闷、听力下降。需使用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片抗感染,配合呋麻滴鼻液改善咽鼓管功能。避免用力擤鼻,感冒时及时治疗鼻咽部炎症。
日常应避免频繁掏耳或使用尖锐物品清洁耳道,游泳时可佩戴防水耳塞。出现持续疼痛、流脓或听力下降时须及时就诊耳鼻喉科,明确病因后规范治疗。饮食宜清淡,避免辛辣刺激食物加重炎症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