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伟副主任医师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 小儿内科
儿童遗粪症可通过培养规律排便习惯、调整饮食结构、心理疏导、及时治疗原发疾病、避免过度使用泻药等方式预防。儿童遗粪症可能与胃肠功能紊乱、心理压力、先天性巨结肠等因素有关,通常表现为无意识排便、粪便污染衣物等症状。
家长需帮助儿童建立固定的排便时间,如每日早餐后引导其坐便盆5-10分钟,形成肠道条件反射。使用儿童专用坐便器时,双脚应平踏地面以保持正确姿势。避免在排便时催促或责备,可配合计时器、绘本等工具减少抗拒心理。长期坚持有助于改善肠道蠕动节律,降低功能性遗粪概率。
增加膳食纤维摄入量至每日20-25克,可选择西蓝花、燕麦片、火龙果等富含可溶性纤维的食物。每日饮水量需达到1000-1500毫升,分次少量饮用温水效果更佳。限制高糖高脂零食摄入,避免碳酸饮料刺激胃肠。家长可记录饮食日志,观察特定食物与排便状况的关联性。
对于因入学、二胎等环境变化引发的焦虑性遗粪,家长需通过游戏治疗、沙盘疗法等非指责方式缓解儿童压力。建立正向激励机制,如无遗粪日给予贴纸奖励。避免当众谈论排便问题,防止加重羞耻感。合并明显情绪障碍时,建议在心理医生指导下进行认知行为干预。
先天性巨结肠患儿需遵医嘱使用乳果糖口服溶液促进排便,必要时行直肠活检确诊后实施拖出型手术。甲状腺功能减退引起的遗粪应补充左甲状腺素钠片调节代谢。慢性便秘者可短期使用开塞露甘油制剂解除嵌顿,但须防止形成药物依赖。
长期使用番泻叶、比沙可啶肠溶片等刺激性泻药会导致结肠黑变病和肠神经损伤。家长不应自行给儿童服用通便药物,确需用药时应选择聚乙二醇4000散等渗透性缓泻剂,并按儿科医生指导调整剂量。排便困难缓解后应逐步过渡至饮食调理为主。
预防儿童遗粪症需家长保持耐心,每日预留充足如厕时间,选择棉质透气内裤减少皮肤刺激。冬季注意腹部保暖,可顺时针按摩脐周促进肠蠕动。定期进行排便训练效果评估,若4岁以上仍每周出现2次以上不自主排便,需到儿科或儿童消化科排查器质性疾病。建立包含蔬菜水果、全谷物、益生菌的均衡饮食模式,限制每日屏幕时间不超过1小时以增加身体活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