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金波主任医师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 普外科
胃做病理检查不一定代表病情严重,病理检查是明确胃部病变性质的常规手段,可能涉及胃炎、胃溃疡、良性息肉或早期胃癌等多种情况。
胃病理检查通常通过胃镜活检完成,主要用于鉴别黏膜炎症程度、幽门螺杆菌感染、不典型增生等常见问题。多数情况下,病理结果可能提示慢性非萎缩性胃炎伴轻度肠化,这类病变与饮食刺激、药物损伤或感染相关,可通过抑酸药物如奥美拉唑肠溶片、黏膜保护剂如铝碳酸镁咀嚼片联合根治幽门螺杆菌的四联疗法控制。若病理显示低级别上皮内瘤变,需结合胃镜复查间隔时间调整随访策略。
当病理报告提示高级别上皮内瘤变或可疑癌细胞时,需警惕进展期胃癌风险。这类情况可能伴随持续性上腹痛、呕血、体重骤降等症状,需通过增强CT评估浸润深度,并考虑内镜下黏膜剥离术或根治性手术。但即使发现恶性肿瘤,早期胃癌五年生存率仍可超过90%,及时干预是关键。
建议检查后保持清淡饮食,避免辛辣刺激食物加重胃黏膜损伤。定期复查胃镜监测病变进展,严格遵医嘱用药。病理检查本身属于诊断工具,其结果的临床意义需由消化科医生结合症状、影像学等综合判断,不必过度恐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