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竹林副主任医师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 普外科
做完冲击波治疗后通常需要适当活动,但应避免剧烈运动。冲击波治疗是一种非侵入性物理疗法,常用于治疗肌肉骨骼疾病如肌腱炎、足底筋膜炎等。
冲击波治疗后局部组织可能出现轻微充血或水肿,适度活动有助于促进血液循环和代谢废物清除。建议在治疗后24小时内进行低强度活动,如散步或关节轻柔伸展,每次持续10-15分钟,每日2-3次。活动时以不引起明显疼痛为度,避免对治疗部位产生冲击性负荷。治疗区域可能出现短暂酸痛感,这属于正常生理反应。
部分患者治疗后可能出现皮肤淤斑或肿胀加重,此时应暂停活动并抬高患肢。糖尿病患者或凝血功能障碍者更易出现治疗部位出血,需延长休息时间至48小时。若活动后疼痛持续超过72小时或出现皮肤破损,需及时复诊排除组织损伤可能。
冲击波治疗后应保持治疗部位皮肤清洁干燥,48小时内避免泡澡或游泳。饮食可适当增加优质蛋白和维生素C摄入,如鸡蛋、鱼肉、西蓝花等,有助于组织修复。治疗期间建议穿宽松衣物减少摩擦,睡眠时可用枕头垫高患肢。通常需要3-5次治疗才能显现效果,两次治疗间隔不少于5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