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暴施虐者的背后有着怎样的病态心理

甘露春 副主任医师

甘露春副主任医师 中山市第三人民医院  心理卫生中心

在中国,家庭暴力并不罕见,据全国妇联一项调查表明,在中国2.7亿个家庭中,30%存在家庭暴力,施暴者九成是男性;发生在夫妻间的家庭暴力,受害者85%以上是妇女;每年有10万个家庭因此而解体。而这项调查还未涉及冷暴力的问题。将近三分之一的家庭存在家暴,这是相当惊人的比例。

家暴,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家庭暴力。指的是通过各种手段,从身心上对家人造成伤害的行为。家暴分很多种,有硬性的家庭暴力,使用殴打,虐辱等方式,摧残在肉体;还有软性的家庭暴力,也就是所谓的冷暴力,其表现形式多为冷淡、轻视、放任、疏远和漠不关心,致使他人精神上和心理上痛苦不堪,其危害有时更远远大于前者。

那么是什么心理原因导致了他们举起暴力的“拳头”?

1 、过大心理压力。很多男性因工作、在外面遭受挫折等问题导致心理压力很大,在外面没有发泄途径,又不会调适情绪。所以常将怒火发泄到妻子或孩子身上,对他们施以拳打脚踢。

2、不当的社会观念。我国的男性通常有根深蒂固的“占有”和“男主外”的观念,把妻子,孩子当成自己的财产而忽略他们的自主权,或者坚持要妻子主内,从而引发家庭矛盾,导致家庭暴力。

3、自负心理。很多男性在家中有自以为是的优越感,尤其是高级知识分子、高社会经济地位者,认为自己为妻儿带来一切幸福,妻子理应服从自己。这种心理的作用下,妻儿如果对自己不敬,他们就会非常难受,而用暴力征服。

4、自卑心理。有些男性看到妻子在社交、事业方面比自己优秀,心理自卑,于是在家里逞强,关起门来收拾妻子,从而掩饰和平衡自己的自卑心态。还有男性猜疑心重,其实本质上还是一种自卑的心理。他们常无端的怀疑妻子红杏出墙,就会怒不可遏, 常无端发怒,侮辱妻子。

5、暴力遗传。男性在暴力家庭中长大,经常目睹父母的打架,潜意识时就会埋下“解决家庭问题要用暴力”的种子。在成家以后种子就会开始发芽成长。

从心理学的角度看,施暴者是有循环模式的,每次都会经过5个心理期:形成期、顽抗期、懊悔期、追究与承诺期、蜜月期,直至下一次暴力行为的出现。而受暴者也有一定的心理模式,有的受暴者性格懦弱、退缩;有的受暴者喜欢嘲弄挖苦人;有的总在幻想这次暴力是最后一次。

长期家庭暴力事件,不仅对女方是一种心理伤害,而且影响孩子的心理成长,使其性格不健全,甚至成为下一个施暴者。

作为局外人、旁观者,我们永远难以尽知当事受害者的痛苦。但是作为受暴者,是可以拿起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的。2016年3月1日起,《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家庭暴力法》正式实施。清官难断的“家务事”已有法可依。

当然,如果还想维持一个完整的家庭,存在家庭暴力的夫妻,只要有求治或改变的愿望,其实是可以通过心理咨询和治疗来解决的。可以选择的心理治疗也比较多,例如家庭治疗、萨提亚治疗、认知行为治疗等。这些治疗方法可以宣泄一些积压的负性情绪,处理发生家暴的心理根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