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鹏骥主任医师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 肝胆外科
肝血管瘤是常见的肝脏良性肿瘤,起病隐匿,生长缓慢,对肝脏功能多无影响,自发破裂者少见。如果肝血管瘤瘤体较小,无明显症状,可临床随访观察;当生长趋势明显,或瘤体大到了产生临床症状时,则需要积极治疗。
目前,外科、介入科等专业的医师在尝试着不同的治疗手段,在治疗时机、手段等方面尚缺乏统一认识。外科手术切除是治疗肝血管瘤最有效的治疗手段,但手术治疗创伤大,并发症多,住院时间较长,只是在肿瘤长到一定程度时才考虑应用。放射治疗可使瘤体缩小, 缓解症状, 但可造成放射性肝炎、静脉闭塞性疾病等并发症。经肝动脉栓塞术亦可用于治疗巨大及有症状肝血管瘤,但术后复发率高,且有导致肝内胆管损伤和异位栓塞等严重并发症的可能性,难以被广泛接受和应用。
射频消融是肝脏恶性肿瘤常用的微创治疗方式,主要原理是通过射频电流产生足够的热量,使组织发生凝固性坏死。近年来,射频消融被尝试性地应用于肝血管瘤,初步显示了疗效确定、安全性高、创伤小、复发率低等优势,有良好的应用前景,值得进一步推广应用。
射频消融治疗肝血管瘤的安全性源于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射频消融治疗肝血管瘤时,消融目标更为明确,只需要消融肉眼或影像上可见的瘤体部分,无需像在治疗肝癌时,除了消融主癌灶,还需要“额外”地消融瘤体周围多量的“正常”肝组织。其次,射频消融治疗肝血管瘤的目的是破坏肿瘤血管,缩小肿瘤体积,阻止其进一步生长。而不像治疗肝癌时,需要完全清除病灶。在治疗过程中,出于安全方面的考虑,可以毫无遗憾地选择遗留部分血管瘤组织。第三,绝大多数肝血管瘤可以通过经皮穿刺或腹腔镜下路径获得治疗,避免开腹手术相关性并发症。对于肝实质内的肝血管瘤,可首选经皮穿刺射频消融;而外生性或部分外生性肝血管瘤,通常与胃、肠、胆囊等空腔脏器的关系较为密切,特别是分布于左右肝叶者,更适宜选择腹腔镜路径;当然,对于体积巨大的肝血管瘤,经皮穿刺路径和腹腔镜路径下不易观察或控制出血,宜选用开腹路径。最后,射频消融治疗肝血管瘤最多见的并发症是血红蛋白尿。瘤体大,消融时间长时,更易发生。其发生的机制是消融时产生的热量会对血液中的红细胞有一定的破坏。通常在术后3天内消失,无后遗症。
射频消融治疗肝血管瘤的安全性和微创性,必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肝血管瘤的治疗理念。过去,是通过有一定风险的手术切除治疗肝血管瘤这样一种良性肿瘤,这通常会对医生和患者造成很大的心理压力。因此,临床上倾向于保守性地推迟肝血管瘤的治疗时机,很少积极地开展预防性治疗。其结果通常是病越等越晚,治疗难度越等越大,风险也越等越大。射频消融治疗的微创性和安全性,为积极治疗肝血管瘤降低了医患双方心理接受方面的“门槛”,使积极的预防性治疗成为可能。目前看来,如果肝血管瘤的直径大于5 厘米,且生长趋势明显时,及时地应用射频消融治疗,免其后患,是合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