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捷主任医师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 心身医学科
一项研究表明,心理干预可使心脏病患者死亡及心血管事件发生的风险减半。
该研究的作者之一、护理工作者:“我们观察到,当我们与冠心病患者谈论其治疗、为他们放音乐或帮助有宗教信仰的患者祷告时,他们再发心脏病、去世或再诊的情况有所减少。这使我们认为,冠心病不仅仅与身体有关,心理因素同样不可或缺,我们希望了解其他人是否也观察到类似的现象,心理支持是否对冠心病患者的预后具有积极的影响。”
开展的Meta分析共纳入了9项随机对照试验。研究人员评估了心理干预联合传统康复方案对冠心病患者预后的影响。
研究显示,尽管收益在最初两年不具有显著意义(RR=0.77, 95% CI 0.55-1.09, p=0.145),但在两年及更久之后,心理干预可使死亡率及心血管事件发生率降低55%(RR=0.45,95%CI 0.37-0.54, p
指出:“心理干预使患者获得了远期预后方面的可观收益。心理干预包括和患者及其家属聊烦心事、放松训练、音乐疗法及帮助他们做祷告。”补充道:“患者想知道,当他们离开医院之后会发生什么,是否可以过性生活,如何服药。我们的研究表明,提供相关信息及安慰可减少其死亡或心脏病发作的风险,而询问问题及参与到他们自己的治疗决策中可使这些患者获得更多的东西。”
群体研究显示,首先影响心脏病发作的可能恰恰是心理因素,这些因素包括抑郁、社会孤立、较低的社会经济地位及慢性应激,诸如职业、婚姻及照料任务。指出:“我们的研究结果证实,心理因素对心脏病的影响不可小觑。这些因素并不仅影响心脏病发作的风险,而且影响预后。”
研究人员得到结论,心理干预应被列入冠心病患者康复治疗方案中。他们指出,哪种心理干预最有效,心理干预如何最好地实施,这些问题尚需要进一步的研究予以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