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乐金副主任医师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 心理科
预防产后抑郁症可通过心理调适、家庭支持、规律作息、适度运动、专业干预等方式实现。产后抑郁症可能与激素水平变化、心理压力、家庭关系、睡眠不足、既往抑郁史等因素有关。
孕期及产后保持积极心态有助于降低抑郁风险。可通过正念冥想、情绪日记等方式缓解焦虑,避免过度自我苛责。若出现持续情绪低落、兴趣减退等表现,建议及时寻求心理咨询。家属应避免对产妇提出不合理的育儿要求,减少心理负担。
配偶及家庭成员需主动分担育儿责任,关注产妇情感需求。共同参与新生儿护理可减轻产妇孤独感,定期安排家庭活动有助于增强情感联结。避免因育儿观念差异引发冲突,家庭成员需保持沟通顺畅。
保证每天6-8小时连续睡眠对情绪稳定至关重要。可采用与婴儿同步作息的方式,利用午休补充睡眠。夜间哺乳可由家人轮替完成,避免长期睡眠碎片化。睡眠环境应保持安静黑暗,睡前1小时避免使用电子设备。
产后6周后逐步恢复快走、瑜伽等低强度运动,每周3-5次,每次20-30分钟。运动可促进内啡肽分泌改善情绪,但需根据身体恢复情况调整强度。盆底肌训练等专项运动需在专业人员指导下进行。
具有抑郁高危因素的孕妇应在产前接受心理评估。产后可通过认知行为疗法等心理干预预防抑郁发作,必要时遵医嘱使用舍曲林片、氟西汀胶囊等抗抑郁药物。母乳喂养者需告知医生哺乳情况以调整用药方案。
产后饮食需保证优质蛋白和Omega-3脂肪酸摄入,如深海鱼、坚果等食物有助于神经调节。每日晒太阳15-20分钟可促进维生素D合成。建立产妇互助小组分享育儿经验,避免社会隔离。若出现持续两周以上的情绪低落、失眠或自杀念头,应立即到精神心理科就诊。定期产后随访对早期识别抑郁症状具有重要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