盆底肌检查需要检查什么

2.28万次浏览

冷启刚 主任医师

冷启刚主任医师 山东省立医院  妇科

盆底肌检查通常包括盆底肌力评估、盆底电生理检测、盆底超声检查、尿流动力学检查以及盆底磁共振成像等项目。盆底肌检查主要用于评估盆底功能障碍,如压力性尿失禁、盆腔器官脱垂等疾病。

1、盆底肌力评估

盆底肌力评估通过指检或仪器测量盆底肌肉的收缩强度和持续时间,判断盆底肌功能状态。检查时需配合医生指令完成收缩和放松动作,评估结果分为0-5级。肌力减弱可能与分娩损伤、年龄增长或长期腹压增高有关,表现为咳嗽漏尿或下坠感。轻度肌力下降可通过凯格尔运动改善,中重度需结合生物反馈治疗。

2、盆底电生理检测

盆底电生理检测利用电极记录盆底肌群电信号,分析神经肌肉协调性。可发现隐匿性盆底神经损伤,常见于难产、盆腔手术或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检测时会有轻微针刺感,结果显示肌电图波形异常时,可能需要神经调节治疗或功能性电刺激干预。

3、盆底超声检查

盆底超声通过经会阴或经直肠探头观察盆腔器官位置及运动状态。能清晰显示膀胱颈移动度、直肠膨出等结构异常,诊断准确率较高。检查前需排空膀胱,过程中需配合做Valsalva动作。发现盆腔器官脱垂Ⅱ度以上时,可能需考虑子宫托或手术治疗。

4、尿流动力学检查

尿流动力学检查通过测量膀胱压力、尿流率等参数评估储尿排尿功能。需留置导尿管灌注生理盐水,同步监测腹压和膀胱压,可鉴别压力性尿失禁与急迫性尿失禁。检查可能引发短暂尿频,结果异常者需根据类型选择抗胆碱能药物或悬吊术。

5、盆底磁共振成像

盆底磁共振成像能三维重建盆底肌肉韧带解剖结构,适用于复杂盆底损伤评估。无需特殊准备,但检查时间较长。可清晰显示肛提肌断裂、直肠阴道隔缺损等病变,为手术方案制定提供依据。发现严重解剖结构异常时,常需行盆底重建手术。

进行盆底肌检查前应排空膀胱和直肠,避开月经期。检查后可能出现短暂不适,通常1-2天自行缓解。日常可坚持盆底肌锻炼,避免长期便秘或重体力劳动。若确诊盆底功能障碍,需遵医嘱进行行为训练、物理治疗或手术干预,定期复查评估康复效果。产后女性、更年期妇女及慢性咳嗽患者应重视盆底功能筛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