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乐金副主任医师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 心理科
孩子恋物癖可通过心理行为干预、家庭环境调整、认知行为治疗、游戏治疗、药物治疗等方式改善。恋物癖可能与心理发展异常、家庭关系失调、环境刺激强化、神经生物学因素、模仿学习等因素有关。
通过系统脱敏疗法逐步减少对特定物品的依赖,建立替代性安抚方式。家长需配合记录孩子接触恋物对象的频率与情境,采用正向强化手段转移注意力。对学龄前儿童可采用玩偶角色扮演游戏,帮助理解物品与情感的边界。
改善亲子互动模式,增加有效陪伴时间,避免将物品作为情感补偿工具。家长需定期开展家庭活动,建立安全的依恋关系。对于因分离焦虑引发的恋物行为,建议固定照料者并保持养育环境稳定。
针对6岁以上儿童,通过认知重构纠正对恋物对象的非理性认知。治疗师会使用绘本、沙盘等工具帮助孩子区分现实与想象。家长需协助完成行为作业,如制作"情绪温度计"记录冲动变化。
运用沙盘治疗、艺术表达等非语言方式释放潜在焦虑。治疗师通过观察游戏模式分析心理需求,家长可学习基础游戏互动技巧应用于家庭场景。对于创伤后应激导致的恋物行为,需采用特定创伤游戏治疗方案。
当合并明显焦虑障碍或强迫症状时,医生可能考虑使用舍曲林片、氟伏沙明片等抗焦虑药物。针对多动冲动症状可选用托莫西汀胶囊,严重情绪障碍需配合阿立哌唑口崩片。所有药物使用均需严格遵医嘱并监测不良反应。
家长应保持耐心引导,避免强行剥夺恋物对象引发对抗。建立规律作息与适度运动习惯,提供多样化的安抚玩具作为过渡替代。定期进行亲子共读与肢体接触,增强安全感。若行为持续超过6个月或影响社会功能,需及时转介儿童心理科进行专业评估。日常生活中注意观察孩子情绪变化,避免将恋物行为污名化处理。